下利 二十五章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
此段见《伤寒·太阴》。下利清谷,脾阳陷败,虽有太阳表证,不可攻之。攻之汗出阳亡,清阳愈陷,浊阴愈逆,必生胀满。
夫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六腑为阳,其位在外,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冷,喘促而上气,蜷卧而脚缩也。五脏为阴,其位在内,五脏气绝于内者,下利不禁。下甚者,神气败泄,而手足不仁。六腑以胃为主,五脏以脾为主,脾胃同主四肢,故病皆见于手足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此段见《伤寒·厥阴》。利后脉绝,手足厥冷,阳气败泄,危亡在目。若??时脉还,手足温者,阳气来复,可以回生,脉不还者,阳气不复,死无望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炙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厥冷,无脉,炙之不温,与脉不还,是纯阴无阳。而反微喘者,则气不归根,必死无疑也。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脉,趺阳,胃脉,胃土本克肾水,而水盛反得侮土,以土生于火而火克于水,火胜则土能克水而少阴负,火败则水反侮土而趺阳负。凡病皆水胜而土负,土胜而水负者,甚少也。水胜则死,土胜则生,故少阴以负趺阳为顺。
仲景医脉,唐后无传,庸工下士,开滋阴补水之门,误世殃民,祸流千载。今海内医书,连床累架,皆徐世?拮魑蘩翟羰保?逢人辄杀者也。俗子诵之,以害生灵,医如猛虎,人如孤豚,诚足悲伤不可说也。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有微热而渴,是阳复矣。脉弱则木邪欲退,故令自愈。
下利,脉反弦,发热身汗者,愈。
下利,脉沉而弦者,水寒而木陷也。今弦而不沉,是乙木有升达之意,再见发热
身汗,则下陷之阳,已升于上,故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脉紧,为未解。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脉数而有微热,阳欲复也,汗出则阳气外达,故令自愈。设脉复紧,则阴邪闭束,阳陷而不升,为未解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脉数而渴者,阳已复矣,故令自愈。设利不差,必圊脓血,以其阳复之过,而有余热以伤阴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而寸脉反见浮数,是阳复而上盛,尺中自涩者,是阴退而下虚也。阳盛必俯侵阴位,郁蒸营分而圊脓血也。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主之。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是少阴通脉四逆证。厥阴风木疏泄,故有汗出之证,亦宜通脉四逆,温脏寒而通经脉也。
此段见《伤寒·厥阴》。详阅《伤寒》少阴、厥阴二篇,此段之义乃明。
气利,主之。
气利,即前所谓下利气也。以肝脾湿陷,二气郁塞,木遏风动,疏泄不藏,而为下利。利而隧道梗涩,气块喧鸣而不调畅,是谓气利。,行滞气而收滑陷也。
紫参汤
紫参半斤 甘草三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参。取二升,内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主之。
此段见《伤寒·厥阴》。下利谵语者,是胆火传于胃土,胃热而有燥屎也。宜小,下其燥屎,以泻胃热。
此下大承气证四章,皆少阴之负阳明,下利之顺证也。
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
此段见《伤寒·可下》中。宿食在中,不能阻其表气,而郁其里气,故外滑而内迟。里气郁阻,肝脾不升,故利未欲止。
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
此段见《伤寒·可下》中。宿食在中,郁格阳气,不得内济,无复阴气之翕聚,是以脉滑。
下利己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段见《伤寒·可下》中。下利瘥后,至其从前病起之期而又发,以病根不尽故也。当下之,以绝其根。
《金匮悬解》相关章节:
- ……
- 卷十二·内伤杂病
- 黄疸 二十三章
- 卷十三·内伤杂病
- 呕吐哕下利 四十九章
- 呕吐哕 二十四章
- 下利 二十五章(当前内容)
- 附方 卷十三·内伤杂病
- 卷十四·内伤杂病
- 痰饮咳嗽 三十七章
- 附方 卷十四·内伤杂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