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 三十七章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痰饮之处所不同,名目亦殊。义详下章。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其人素日肌肉丰盛,今忽瘦削,此由脾虚不能化谷,食宿水停,肌肉不生也,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如此谓之痰饮,饮之行走于心下小肠之间者也。饮后水流胁下,咳唾鼓动,牵引作痛,如此谓之悬饮,饮之空悬于肝胆之经者也。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化汗外泄,而不得汗出,水浸肢节,身体疼重,如此谓之溢饮,饮之流溢于四末者也。咳嗽气逆,倚物布息,气道短促,不得眠卧,营卫郁遏,其形如肿,如此谓之支饮,饮之支结于胆经而伤及肺脏者也。支饮或左或右,偏而不正,如树木之枝,在木干之旁。在左则右倚物息,在右则左倚物息。以足少阳之经,下胸贯膈而循胁,位在胸侧,水饮阻格,胆经不降,逆冲肺部,肺无布息之地,故咳喘而不卧也。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水在脾,少气身重。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水在肾,心下悸。
水在心,火败水凌,浊阴填塞,心下坚痞动筑,气息促短,恶水不欲饮。水在肺,气滞津凝,吐涎沫而欲饮水。水在脾,阳衰湿旺,少气而身重。水在肝,经气迫急,胁下支结满硬,嚏而振鼓作痛。水在肾,木郁风摇,心下悸动。盖饮食入胃,脾阳蒸动,化为精气,上归于肺。肺金清和,将此精气散布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中,经络脏腑,皆得受气。气降则化水,水升又化气。水之在上,气方化而未盛,故气多而水少,其象如雾。气之在下,水方化而未盛,故水多而气少,其形如渎。在上之气,有清有浊,清者化而为神气,内归于心肺,浊者外泄而为汗。在下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化而为精血,内归于肾肝,粗者外渗而为溺。至于脾胃湿盛而阳虚,则气水不化而凝为痰饮。痰者,气不化水,熏蒸于上而凝结得也,故其质厚。饮者,水不化气,淫?u于下而停瘀者也,故其质薄。
痰饮之家,虽由于肺肾之阳虚,而实原于脾胃之湿盛,后世庸工,乃有湿痰、燥疾之说,不通极矣!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心下火位,而留饮居之,是寒水之凌君火也。太阳寒水之经,行身之背,其人背后寒冷,正对心位,其大如掌也。
留饮即痰饮之停留者,上自心下,下至小肠,停留不散,是谓诸饮之宗,如水木之源本也。自此而流于胁下,则为悬饮,归于四肢,则为溢饮,结于胸旁,则为支饮,是诸饮之支,如水木支派也。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转甚。
足少阳之经,自缺盆而入胁里,足厥阴之经,自小腹而布胁肋,胁下痛引缺盆者,饮阻少阳之经,经气不舒,故痛引缺盆。咳嗽则经脉振动,是以痛甚。此痰饮之流于胁下,而在肝胆之经者,所谓悬饮也。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饮阻窍隧,肺无降路,津液凝滞,故短气而渴。湿流关节,故四肢历节而疼痛。此饮之自胸膈而流四肢,所谓溢饮也。
脉沉者,有留饮。
火浮水沉,自然之性也。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虚。脉偏弦者,饮也。
病人阳虚湿旺,火升作渴,饮水一多,不能消化,水阻肺气,必暴生喘满。凡土虚食少而饮水多者,水停心下,郁其木气。甚者木郁风动,则生?p悸。微者肺金阻格,必苦短气。水旺木郁,则脉必弦。弦为木气,应见于左关,若两关双弦者,是水寒土湿,木气不达,乙木郁于左关而不升,甲木郁于右关而不降,此皆大下后之虚脉,若一手偏弦者,此必饮邪之偏在一方,郁其木气也,盖饮泛土湿,木气必郁,生气不畅,故见弦象。左偏弦者,饮在脾土,右偏弦者,饮在胃土也。双弦者,即偏弦之重者。微则偏弦,甚则双弦,实同原也。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弦数者,少阳甲木不降,相火逆升,必有寒饮郁格。冬时水旺下寒,阳气不蛰,夏而水衰,然相火升泄,下寒愈剧,皆难治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肺病痰饮,金能胜木,故脉不弦。但苦痰饮阻碍,喘促短气耳。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支饮亦饮之偏结于肺部者,故喘不能卧,加以短气,其脉亦平而不弦也。
脉浮而细滑,伤饮。
水饮在中,郁格阳气,升浮不归,故如循贯珠,累累联属,流利不停,其诊曰滑,而其中实有捍格之象。水旺阴盛,是以脉细。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痰饮者,水寒土湿,火冷金凉,精气堙郁所作。当以温药和之,寒消湿化,自然涣解。盖土不得火,湿气滋生,此痰饮化生之原也。土湿则上不能生金,痰凝于心胸,下不能制水,饮聚于肠胃。肺冷故气不化水,熏蒸而为痰,肾寒故水不化气,停瘀而为饮,是以当温也。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主之。
心下有痰饮,停瘀胃口,土湿木郁,胆经莫降,故胸胁偏支胀满,目珠眩运。以君相同气,甲木失根,君火亦腾,神魂浮荡,无所归宿,是以发眩。目者神魂之开窍,故眩见于目。苓桂术甘汤,术、甘,补中而燥土,苓、桂,泻水而疏木也。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亦主之。方见“消渴”。
微饮阻隔,肺金不降,是以短气。此缘土湿木郁,不能泄水,当从小便去其水饮。饮去而土燥,则肺敛而气降矣。苓桂术甘汤,术、甘,补中而燥土,苓、桂,泻水而疏木,可以主之。,丹、地、苓、泽,清风而泻湿,附、桂、茱、蓣,暖水而荣木,亦可以主之也。
甘遂大者二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合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去石膏加茯苓主之。
土湿胃逆,不能行水,故饮停胸膈,阻格肺气,喘促壅满。胆胃填塞,甲木莫降,故盘结胃口,心下痞坚。水旺木郁,不能外华,故面色黧黑,其脉沉紧。,人参、桂枝,补中而疏木,防己、石膏,泻水而清金也。邪虚者,病在膈间,得之即愈。邪实者,土湿木郁,而生下热,暂时难愈,三日复发。复与此汤不愈者,宜木去石膏之清上,加茯苓以泻下湿、芒硝以清下热也。
面色黧黑者,《灵枢·经脉》:足少阳、厥阴之经,病则面尘脱色。盖木主五色,入心为赤,入肾为黑,以肝木藏血而华色,木荣则阳火发露而光华,木枯则阴水郁堙而晦黑。木者,水母而子火,火明而水黯故也。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者,支饮粘瘀,湿热缠绵,非用防己、石膏,不能泻也。实者三日复发,以湿热在下,病根伏留而不除也。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三两 人参四两 桂枝二两 茯苓四两 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主之。
卒然呕吐,心下痞闷,膈间有水,头眩心悸者,小,生姜、半夏,降逆而止呕,茯苓泄水而消满也。
小半夏加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主之。
饮停心下,阳不归根,升浮旋转,则生冒眩,此由土败水侮,故支饮上停。,白术补中而燥土,泽泻利水而排饮也。
泽泻汤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主之。
呕家津伤燥动,本当发渴,渴者,为饮去而欲解也。今呕吐之后,反不作渴,此心下有支饮,阻格君相之火,逆刑肺金,是以作渴。渴而饮水,不能消受,是以作呕。新水虽吐,而支饮未去,是以呕后不渴。,半夏、生姜,降冲逆而排水饮也。
小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主之。
水停心下,火升作渴。饮而新水又停,是以作呕。
支饮胸满者,主之。
支饮居胆肺之部,清气郁阻,胸膈壅满,此胃土堙塞,绝其降路也。厚朴,枳、朴,降逆而消满,大黄泻胃而通瘀也。
支饮不得息,亭苈大枣主之。方见“肺痈”。
支饮壅阻,肺气不得布息,亭苈大枣,亭苈泻湿而利肺气,大枣补土而保脾精也。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主之。
咳家脉弦,此为有水,缘湿旺木郁,是以脉弦,疏泄不行,是以有水。宜十枣汤,补土而泻水也。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咳烦胸痛者,支饮阻格,胆肺不降也,其病虽久,而支饮未去,犹宜十枣汤也。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久咳数岁,是肺胃之常逆也。其脉弱者,土金未败,犹为可治。实大数者,肺胃上逆,阳气绝根,土败于甲木,金败于相火,是以死也。其脉虚者,必苦昏冒,以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格其阳气故也,治法属之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咳嗽气逆,倚物布息,不得眠卧,此支饮在膈,气阻而不降也。小青龙汤,麻黄、桂、芍,发汗而泄水,五味、姜、辛,下气而止咳,甘草、半夏,补中而降逆也。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治其气冲。
青龙汤服下之后,若多唾,口燥,寸脉沉而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是汗后阳亡而风木郁冲也。伤寒汗后阳亡,土湿水寒,木郁风动,则发奔豚,此亦奔豚之大意也。多唾口燥者,风木耗津而肺气上熏也。寸沉而尺微,上下之阳俱虚也。手足厥逆,土败而四肢失温也。气从少腹上冲胸咽,风木之上奔也。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阳明循面下行,风木郁冲,阳明逆行,故面热,升已而降,则流于阴股。手足痹者,汗泄血中温气,经络闭塞而不行也。小便难者,土湿木郁,不能疏泄也。时复冒者,饮阻阳气,升浮无根也。此宜与茯苓桂枝五味,治其冲气,茯苓、桂枝,泻水而下乙木之冲,甘草,五味,培土而降辛金之逆也。
茯苓桂枝五味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五味半升 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四两 五味半升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服苓甘五味姜辛后,咳满即止。设其更觉发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本为热药,服之热伤肺津,应当遂时作渴,津亡燥动,风木乃发。若渴反止者,此为支饮内停也。支饮格其阳气,法当昏冒。冒者胃气升逆,必作呕吐。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饮而止呕吐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汤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细辛三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茯苓四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服小青龙后,其面翕热如醉,此胃热上冲,熏蒸其面。若服苓甘五味姜辛半杏之后,此证犹存,宜加大黄以利之,则胃热清矣。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炙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洗 杏仁半升,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金匮悬解》相关章节:
- ……
- 呕吐哕下利 四十九章
- 呕吐哕 二十四章
- 下利 二十五章
- 附方 卷十三·内伤杂病
- 卷十四·内伤杂病
- 痰饮咳嗽 三十七章(当前内容)
- 附方 卷十四·内伤杂病
- 卷十五·内伤杂病
-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十三章
- 肺痿肺痈 五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