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论治

《类证治裁》在线阅读中医内科书籍在线阅读

脾胃皆属土,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而脏腑分焉。脾为脏,胃为腑,凡脏主守,腑主通,脏阴而腑阳也。

经言胃为水谷之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胃主纳,脾主运,胃喜凉,脾喜燥,昔人每多混治,惟叶氏医案,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

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又言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卓然有见。岫云华氏,称其议论越出千古,其叙叶案曰∶《脾胃论》莫详于东垣,其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诸汤,以劳倦内伤为主,故用人参、黄 以补中,白术苍术以温燥,升麻柴胡升下陷之清阳,陈皮木香理中宫之气滞,以太阴恶湿,而病患胃阳衰者居多,用之得宜,效如桴鼓。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用香岩养胃阴之法。凡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嗌干,烦渴不寐,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皆胃病,岂可以 、术、升、柴治乎。

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此即宗《内经》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故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治胃阳虚,食谷不化,用通补,如人参益智陈皮浓朴乌药茯苓、生术、地栗粉半夏韭子生姜黄米。治脾阴虚,胸嘈便难,用甘润,如甘草大麦仁、白芍、、杏仁、麻仁、红枣白蜜。治脾阳虚吞酸嗳腐,用香燥,如砂仁丁香、炒术、神曲麦芽干姜。如四君、六君、异功,凡守补皆脾药。

治脾胃阳虚,运纳俱少,食已欲泻,用升降法,如加茯苓益智木瓜,或。治湿伤脾胃,用,或加减。治中气虚,用加麦冬五味子。治饥伤,痛而纳食稍安,病在脾络,因伤饥饿而得,当甘缓以养脾营,。治食伤,伤食恶食,腹痛作饱,当分消胃土,用生益智、草果广皮、茯苓、鸡内金、炒楂肉神曲煨姜。病后调理脾元,,或。其分治合治,于病情尤为允惬者矣。

白术炒用则守,生用则和。甘草炒用则补,生用则泻火。上方分列脾胃,大抵脾脏以守为补,胃腑以通为补,脾宜升运,胃宜通降也。其方治与饮食症参观,则备矣。

附方

〔补中〕补中 见一卷中风

〔调中〕 即补中益气汤去归、术,加木香苍术

〔升阳〕 六君子加 芍 羌 独 防 柴连 泽泻 姜 枣

〔补脾〕 参 苓 术 草 加陈皮,名,再加半夏,名。

〔脾阳〕益 陈皮(一两) 青皮 诃子肉 炙草(各五钱) 丁香(二钱)

〔利湿〕 见一卷湿。

〔祛暑〕 见一卷暑。

〔饥伤〕当归 芍 桂 饴 草 姜 枣 当归

〔病后〕参苓 参 苓 术 草 山药 扁豆 莲子 桔梗 砂仁 薏仁

〔脾肾〕 芡实 莲子 核桃 熟地 枣肉 用猪腰子掺入茴香末,蒸熟去膜,同药捣成饼。

胃火黄芩 石斛 泽泻 木通 陈皮 楂肉 麦芽 若热甚去后三味,加 石膏 生地麦冬

脾湿〕 半夏 枳 术

〔和胃〕 人参 藿香 浓朴 苍术(各一钱) 茯苓(钱二分) 陈皮(钱五分) 草果 炙草(各六分) 加乌梅(二个) 生姜(三片) 水煎。

脾胃脉案

张 髫年寒热肢冷,食少便泻,尚作疟治,遂神疲色惨,脉沉,须防慢惊,急理脾阳。先用,少加,手足乃温。专用,加莲、枣理脾,热减泻止。

于 胁痛吞酸已止,肝火悉平,但中脘气窒,口燥不知饥,右脉欠和,胃阴未复。用沙参、麦冬、、当归、白芍、栝蒌小麦、蔗汁。三服得平。

姜 左脉浮而钩,右弦缓,脘中久痛,纳食稍缓,乃饥伤脾络所致。经言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勿用平肝,克伐生气。潞参、当归须、白芍、饴糖、红枣、甘草、牡蛎粉糯稻根须、降香末。数剂而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类证治裁》.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