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灸脐

  源流与发展

  脐疗法历史悠久,其渊源虽无文字可考,熏脐疗法防病治病的传说和后世典籍记载的推测,至少早在殷商时期便已开始应用。

  近十余年来,脐疗法的应用更出一股热潮,有关脐疗的文献报道日趋增多。

  中医认为,脐为五脏六腑之根,神元归藏之本。从经络学来看,脐通过五脏六腑联络全身经脉,它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上具有重要作用。神厥穴属任脉,与冲脉相交会、与督脉相表里。任脉、督脉、冲脉为“一源三歧”,三脉经气相通。同时,任脉与督脉周循全身,分别总督阳脉与阴脉,内联五脏六腑,外连四肢百骸,内通外联,承上启下,在防治疾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学证实,脐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为腹壁最后闭合处,脐部表皮角质层薄弱,屏障功能最弱,药物最易穿透弥散,且皮下无脂肪组织,皮肤各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脐部皮肤除微循环外,脐下腹膜还布有丰富的静脉网,且脐下动脉分支也经过脐。且脐部凹陷形成隐窝,药物敷贴后形成自然的闭合状态,药物得以较长时间存放,这些均利于药物穿透皮肤而被吸收入血,进入血液循环及淋巴免疫系统,发挥药物的全身治疗作用。再者脐部神经敏感度高,通过药物或手法刺激神厥穴周围的神经,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来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消化等各个系统,从而改善各组织器官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作用。

  现代药代动力学证明,脐部比其他透皮给药部位更易于药物吸收,生物利用度高,可做为透皮给药以及缓释长效的理想给药部位。美国科学研究表明,药物经脐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是前臂给药的1-6倍。

  可见,脐部给药透皮吸收是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脐疗是一种有独特医疗价值的药物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