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发病机理
一、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
外科疾病与气血、脏腑、经络的关系极为密切。人身的气血,相辅而行,循环全身,周流不息。当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破坏了气血的正常运行,即可形成局部的气血凝滞,阻于肌肤,或留于筋骨,或致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生外科疾病。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源于脏腑,外通于体表的皮、肉、筋、脉、骨等处,具有运行气血、联络内外器官的作用,所以当各种致病因素引起气血凝滞后,势必形成经络阻塞。在气血凝滞、经络阻塞、毒邪壅遏(包括各种致病因素的毒邪以及病理产物的毒邪)后,病变部位即可发生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当病邪炽盛时,由外传里,内侵脏腑;或脏腑内在的病变,由里达表,均通过经络的传导。总之,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脏腑功能失调等病理变化,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
二、外科疾病与气血的关系
外科疾病的发生与否,与人体的气血盛衰有密切的关系。气血盛者,即使外感六淫邪毒,或内伤七情,也不一定发病;反之则易发病。外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个动态过程,病机过程也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当致病因素导致气血凝滞后,通过治疗,除去致病因素,使气血运行正常,则外科病变得以消散吸收而痊愈。如局部气血凝滞进一步发展,则郁而化热,热盛肉腐,血肉腐败,酝酿液化而为脓。脓肿形成后,若治疗得当,及时切开引流,或人体正气不衰,抗病能力尚强,脓肿自行溃破,脓液畅泄,毒从外解,腐脱脓尽后,气血凝滞渐解并逐步通畅,新肉即渐渐生长,疮口愈合。故临床上治疗外科化脓性疾病,常用和营活血、行气化滞之品。此外,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着外科疮疡的起发、破溃、收口等,对整个病程的长短有一定的影响。i如气血充足,外科瘁疮疡不仅易于起发、破溃,而且也易于生肌长肉而愈合;若气虚者则难于起发、破溃,血虚者则难以生肌收口,甚至气血虚弱无力抗邪托毒,毒不能随脓出而解,还易发生邪毒内陷,侵入营血,内攻脏腑,引起危重症的发生。故治疗外科疮疡必须考虑患者气血盛衰的情况,常用补益托毒之剂,通过补益气血而扶正托毒外出,促使疾病早日康复。可见气血的盛衰,对外科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着密切关系。
三、外科疾病与脏腑的关系
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有机体,因此,外科疾病虽然绝大多数发于皮、肉、筋、骨、脉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导致外科疾病的发生。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启玄》说: “凡疮疡,皆由五脏不和、六腑壅滞,则令经脉不通而生焉。”亦即“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内在的病变可以反映于体表,而体表的外科疾病通过经络的传导也可使脏腑的功能失调而发生病变,如有头疽、疔等病,可因“热毒”、“火毒”炽盛,或因气血不足,而使毒邪走散,内攻脏腑。毒气攻心,则蒙闭心包、扰乱神明,以致神昏谵语;毒邪犯肺,则见咳嗽、胸痛、咯血等诸多危重症状。可见脏腑与外科疾病也有着密切关系。
四、外科疾病与经络的关系
在正常情况下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人体内外各个组织器官的作用。在疾病的情况下,体表的毒邪,由外传里,内攻脏腑;脏腑内在的病变,由里达表,都是通过经络的传导而形成的。所以说经络与外科疾病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说,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与人体的气血、脏腑、经络的关系极为密切。经络阻塞、气血凝滞、脏腑功能失调等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因此,在研究外科疾病时,既要重视局部的病变,又要重视整体的情况,考虑患者机体正气的强弱与邪正斗争的关系,分清虚实,作出正确辨证,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原则,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