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口无忧:中成药香口手册

  口味异常是指患者自觉口中味觉异常,如口酸口苦口咸等等,这往往是在脏腑发生病变时出现。因此,患者口味异常可作为中医诊治疾病的依据之一。

  中成药对口味异常有一定疗效,可辨证选用下列中成药治疗。

  中成药内治法

  口臭口臭是指口中出气有臭味。中医辨证治疗口臭分为以下三型:

  胃热上蒸型:主要表现为口臭,口渴饮冷、口舌生疮糜烂、牙龈赤烂肿痛、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当以清胃泄热为治,可选用,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或牛黄清胃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痰热壅肺型:主要表现为口气腥臭,胸痛胸闷咳嗽痰黄粘稠,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当以清热宣肺为治,可选用,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肠胃食积型:主要表现为口中酸臭,脘腹胀满、嗳气吞酸,大便溏薄或泻下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苔厚浊腻,脉滑。当以消食化积导滞为治,可选用,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1丸,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复方鸡内金片,每次5片,每日3次口服。

  口苦:口苦患者常有心烦易怒、头晕头痛目赤胁痛、小便黄短、大便偏干、舌边尖红等,可用,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丹栀逍遥丸,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冲饮;或茵栀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口服。

  口酸:口酸是指口中自觉有酸味,甚者他人闻之有酸气。

  肝胃不和型:主要表现为口中发酸、嘈杂吞酸、食少纳呆、嗳气、胁肋胀痛,舌淡苔薄脉弦。当以疏肝和胃为治,可选用调胃,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宿食停滞型:主要表现为口中发酸、或嗳气酸腐、纳呆恶食、脘腹胀满舌淡苔厚浊腻,脉滑。当以消食化积导滞为治,可选用,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曲麦冲剂,每次1袋,每日3次冲饮。

  口咸:是指口中自觉有咸味,有时伴有咸味痰涎排出、咽干口燥、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夜寐不安、多梦盗汗、小便短赤,舌红苔少脉细数。当以养阴益肾为治,可选用知柏,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滋阴,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口淡:口淡是指口中味觉减退,患者自觉口内淡而无法尝出食物滋味,伴不欲饮食、神形疲惫,短气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当以健脾益气,芳香和胃为治,可选用,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或人参,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口腻:是指口舌粘腻,滞涩不爽。

  寒湿困脾型:主要表现为口中粘腻、口淡不渴、不思饮食、胃脘满闷、肢困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当以健脾利湿为治,可选用,每次10克,每日3次冲饮;或,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湿热中阻型:主要表现为口中粘腻滞涩、口气秽浊、食不知味、口干不欲饮、脘腹胀满、胃纳减退,舌红,苔黄腻,脉滑。当以清热利湿为治,可选用,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或清胃,每次9克,每日3次口服。

  中成药外治法

  1、黄连胶囊:黄连2粒,去掉胶囊衣,研为细末,清水调为糊状,分成两份,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适用于口臭、口苦。

  2、黄芩片:黄芩片3粒,研为细末,清水调为糊状,分成两份,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清热解毒,适用于口臭、口苦。

  3、:取本品1丸,研细,用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分成两份,置于上,外敷双足心涌泉穴,每日1换,连续3—5天。可温肾益气,适用于口咸、口淡。

  4、伤湿: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用清水适量调匀,外敷肚脐或双足心涌泉穴,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5—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