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
卫生部颁发的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于2003年5月3日修订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临床诊断标准(试行)。
1.流行病学史
(1)与发病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属受传染的群体发病者之一,或有明确传染他人的证据。
(2)发病前2周内曾到过或居住于报道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并出现继发感染疫情的区域。
2。症状与体征 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 38℃,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腹泻;常无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可有胸闷,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患者可闻少许湿哕音,或有肺实变体征。注意:有少数患者不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尤其是有近期手术史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3.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一般不升高,或降低;常有淋巴细胞计数减少。
4.胸部X线检查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呈网状改变,部分患者进展迅速,呈大片状阴影;常为多叶或双侧改变,阴影吸收消散较慢;肺部阴影与症状体征可不一致。若检查结果阴性,1-2日后应予复查。
5.抗茵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
疑似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3项,或1(2)十2+4项,或2十3+4项。
临床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1)+2十4项及以上,或1(2)十2+4+5项,或1(2)+2+3+4项。
医学观察诊断标准:符合上述1(2)+2+3项。
临床上常将非典分为3期。
①早期。病初l一7日,起病急,常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多超过38℃),50》《患者有头痛、关节肌肉酸痛及乏力,部分患者,有干咳、胸痛、腹泻等症状,—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少见,肺部体征不明显,部分可闻及少许湿哕音,发病2日(平均4日,后,X线胸片即可出现肺部阴影,95%以上患者于病程7日内肺部出现阳性体征。
②进展期。多发生于病程8~14日,此时发热及感染中毒症状持续存在,肺部病变进行性加重,患者胸闷、气促、呼吸困难,活动后更加明;显,X线胸片显示肺部阴影迅速进展,,,且常为多叶病变,少数患者可因伴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危及生命。
③恢复期。进展期过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临床症状缓:缓解,肺部病变开始吸收,多数患者经,2周左右的恢复可达出院在标准,而肺部阴影的吸收则需时较长,大多数重症患者所遗留的限制性通气障碍和肺弥散功能下降,可在出院后2-3个月恢复。
符合医学观察标准的患者,如条件允许,应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也可允许患者在家中隔离观察。在家中隔离观察时应注意通风,避免与家人的密切接触,并由疾病控制部门进行医学观察,每日测体温。观察中的患者,病情符合疑似或临床诊断标准时,要立即由专门的交通工具转往集中收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疑似患者的医院进行隔离治疗。
.,鉴别诊断:目前“非典”患者主要为临床诊断,在相当程度上系排除性诊断。因此,在诊断“非典”之前,首先应注意排除能够引起似“非典”表现的其他疾病,特别是普匱感冒、流行性感冒、一般细菌性肺炎、军团菌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艾滋病、其他免疫抑制患者(如器官移植)合算肺部感染、一般病毒性肺炎等。其他一些疾病如肺结核、流行性出血热、肺部肿瘤、间质性肺疾病、肺栓塞、肺水肿、肺不张、肺血管炎以及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等,也应根据病史、临床资料及有关检查逐一排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