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产后发热
产褥期内,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突发高热寒战者,称为“产后发热”。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邪毒侵袭,或外感六淫,或瘀血阻滞,或饮食失节,或气血亏虚,劳倦恨热而致。
一、邪毒侵袭 产后胞宫空虚,邪毒乘虚侵染,正邪相搏,发而为病。
二、外感六淫 新产之后,营卫俱虚,腠理不固,六淫邪气乘虚侵袭,正邪相争,营卫不和,发而为病。或季节炎热,暑热冒犯,耗气伤津,发而为病。
三、瘀血阻滞 产后恶露不畅,瘀血停滞,气机受阻,营卫不调,发而为病。
四、饮食积滞 产后饮食不节,过度饱食,以至气机阻滞,食积化热,发而为病。
五、营阴亏虚 素体血虚,或产时亡血伤津,虚阳外浮;或营阴亏虚,虚热内生,发而为病。
六、气虚发热 素体脾虚,运化失司,谷气下流,郁而为热,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发于产褥期内,尤以新产后为多见。若因产时过度疲劳,阴血骤虚,产后之初,出现轻微低热,且不伴有其它症状,一天以内不治而退者,不作病论。
本病临床有虚实之分,虚证一般发热不甚高,多为低热。若发热寒战,伴小腹疼痛拒按,恶露臭秽,甚见高热神昏惊厥者,多为邪毒侵袭,此属产后危重证之一,当予特别重视,若寒战时作,恶露量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者,多为瘀血阻滞;若发热恶寒,肢体酸疼,咳嗽清涕者,为外感发热;若季节炎热,身热汗多,心烦口干,倦怠乏力者,多为中暑发热;若见低热起伏,午后较甚,自汗盗者,多为营阴亏虚;若见低热自汗,头晕乏力者,多为气虚发热。
治疗时,应顾及产后多虚多瘀的情状,治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不可过于发表攻里。宜随机应变,辩证施治,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主证」 新产之后,发热寒战,小腹疼痛拒按,恶露臭秽,其色紫黯或如败酱,阴部红肿,伴见一组里热⑻之症。
「病机」 邪毒侵袭、火热内盛。
「方药」 五味(《医宗金鉴》)合(《景岳全书》)加味。
银花 野菊花 蒲公英 紫花地丁 紫背天葵 赤芍 麦冬 丹皮 茯苓 黄芩 生地 石斛 益母草 桃仁 红花
方中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黄芩清热解毒;赤芍、丹皮凉血活血;生地凉血养阴;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行瘀;麦冬、石斛益阴生津;茯苓淡渗利湿。
若见高热便秘,小腹剧痛,恶露不畅,臭秽难闻者,此为邪毒瘀血搏结胞中,治宜解毒泻热,行瘀散结,方易(《金匮要略》)加味。
大黄 牡丹皮 桃仁 冬瓜子 芒硝 红藤 败酱草 鱼腥草 连翘
方中大黄、芒硝清热散结;牡丹皮、桃仁活血行瘀;红藤、败酱草、鱼腥草、连翘清热解毒;冬瓜子排脓消痈。
若见高热不退,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发斑,口干舌燥,甚则四肢抽搐,脉洪数,舌红苔黄者,此为气血两燔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方用(《疫疹一得》)加减。
生石膏 生地 犀角 栀子 黄芩 知母 赤芍 玄参 连翘 甘草 丹皮 竹叶 银花 紫花地丁 钩藤 地龙
方中石膏、知母清热泻火;黄连、黄芩、栀子、连翘、银花紫花丁清热解毒;犀角、生地、赤芍、丹皮瘀;钩藤、地龙熄风止痉;玄参清热解毒、滋阴凉血;竹叶清心利尿;甘草调和诸药。
若恶圳不畅,瘀阻较甚者,方中去知母、玄参、出血较多,或见吐血衄血者,酌加紫草、侧柏叶;神昏者,可先用安宫(“妊娠痫证”)或开窍。
丹(《和剂局方》)
石膏 寒水石 磁石 犀角 羚羊角 青木香 沉香 玄参 升麻 甘草 朴硝 硝石 麝香 朱砂 黄金 丁香
本证病势危急,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抢救。
本证各型在治疗时宜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一般服药两剂。
㈠ 外感风寒
「主证」 产后发热,伴见一组外感风寒⑸之症。
「病机」 外感风寒,营卫失和。
「治法」 疏散风寒,养血调营。
「方药」 (《景岳全书》)合(《和剂局方》)加味。
柴胡 防风 陈皮 白芍 甘草 生姜 川芎 熟地 紫苏 荆芥 杏仁
方中白芍、当归、川芎、熟地养血和营;柴胡透表退热;防风、生姜、紫苏、荆芥疏散风寒;杏仁宣肺止咳;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健脾和中。诸药合用,共凑疏散风寒,养血调营之功。
㈡ 外感风热
「主证」 产后发热,伴见一组外感风热⑷之症。
「病机」 外感风热,营卫失调。
「治法」 疏风清热,养血和营 。
「方药」 四物汤(《和剂局方》)合(《温病条辩》)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竹叶 生甘草 荆芥穗 淡豆豉 牛蒡子 芦根
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补养阴血;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轻宣透表;荆芥、薄荷、淡豆豉疏散表邪;桔梗、牛蒡子、生甘草解毒利咽;竹叶、芦根清热后津。
若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呕恶者,此为邪客少阳之象,治以和解少阳,方易(《伤寒论》)
方中柴胡透散表热;黄芩清除里热;半夏和中降逆;人参、甘草扶正祛邪;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㈢ 中暑发热
「主证」 产时季节炎热,发热汗出,心烦口渴,倦怠乏力。舌红少津,脉虚数。
「病机」 暑热冒犯,耗气伤津。
「治法」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方药」 (《温热经纬》)
西洋参 石斛 麦冬 黄连 竹叶 荷梗 知母 甘草 粳米 西瓜翠衣
方中西洋参益气生津;石斛、麦冬养阴生津;西瓜翠衣、荷梗清热解暑;黄连、知母、竹叶清热解毒;甘草、粳米益胃和中。诸药合用,共凑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
㈠ 血虚发热
「主证」 产后低热起伏,自汗,伴见一组血虚⑹之症。
「病机」 营血亏耗,虚阳外浮。
「治法」 益气生血,甘寒除热。
「方药」 (《医宗金鉴》)加味。
熟地 白芍 川芎 人参 当归 黄芪 地骨皮 乌梅 红枣 山茱萸 柴胡
方中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益阴血;人参、黄芪、红枣健脾益气;乌梅、山茱萸柔肝敛阴;柴胡、地骨皮疏解邪热。
㈡ 阴虚发热
「主证」 产后发热,午后尤甚,口喝喜饮,伴见一组阴虚⑺之症。
「病机」 阴虚内热。
「治法」 滋阴清热。
「方药」 (《温病条辩》)加味。
本方为加白芍、麦冬、女贞子、地骨皮。
方中青蒿清热透邪;鳖甲滋阴退热;生地、白芍凉血养阴;知母滋阴清热;丹皮凉血活血;麦冬养阴生津;女贞子滋阴养血;地骨皮清退虚热。
《女科宝鉴》相关章节:
- ……
- 附:转胎法
- 第六章 产后病
- 第一节 胞衣不下
- 第二节 产后血晕
- 第三节 产后痉证
- 第四节 产后发热(当前内容)
- 第五节 产后腹痛
- 第六节 产后恶露不绝
- 第七节 产后大便难
- 第八节 产后小便异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