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带下病
带下病在中医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带下病泛指所有妇科疾病,即(《史论*扁鹊仓公列传》)所谓“带下医”。狭义的带下病是指妇女阴道内流出不正常的分泌物。妇女自青春期始,阴道常溢出少量白色粘调无臭的液体,一般通称白带,以湿润阴道,抵御外邪,即所谓津津常润。正当青春期,月经前后,排卵期前后或妊娠期白带略有增加,此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作病论,当带下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出现异常,或伴有其它全身、局部症状者,此即狭义“带下病”。这是本章讨论的主要内容。
【病因病机提要】
本病多由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外邪侵袭,多产房劳或正气不足等因素,使带脉失约,任脉不固而致。
一、脾虚湿胜 饮食失节,劳倦过度,损伤脾气,或肝气乘脾,脾虚不运,精微不化,聚而成湿;流注下焦,伤及任脉,带脉失约,任脉不固,发而为病。
二、肝经湿热 情志过极,气郁伤肝,肝气乘脾,脾不运湿,肝郁化热,挟湿下注,损及任、带,发而为病。
三、肾气亏虚 肾阳素虚,或多产房劳,封藏失司,精微不固,发而为病。或肾阴素虚,相火炽盛,或湿郁日久,化燥伤阴,损及任、带,发而为病。
四、湿热蕴结 经行产后,胞脉空虚,如下阴不洁,交会失时,或久居阴湿之地,以至湿热乘虚而入,伤及任、带、发而为病。
五、热毒炽盛 湿热久蕴,化火成毒,或手术不洁,热毒直中,血络受损,任带受伤,发而为病。
【辩证施治】
本病临证当根据带下之量、色、质、味及全身情况,辩清寒热虚实,一般量多、色深(如黄、赤、青、绿)、质粘稠、气臭秽者,多属实、属热;量多、色淡(如淡黄、白)、质清、无臭气或有腥气者,多属虚、属寒。治疗时,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但无论虚、实,多有湿邪兼挟,故补泻之时,多兼除湿;对病久虚甚,带下如崩者,在补益之时,当施固涩之法。
若带下五色,脓血混杂,恶臭难闻者,当排除癌变之可能。
㈠ 肾阳亏虚
「主证」 带下量多,质清,无臭气,伴见一组肾阳虚⑾之症。
「病机」 肾阳亏虚,任带不固。
「治法」 温肾助阳,固任束带。
「方药」 (《证治准绳》)
肉苁蓉 阳起石 鹿茸 赤石脂 巴戟 韭子 茯苓 鹿角霜 龙骨 制 桑寄生 续断 杜仲
方中肉苁蓉、阳起石、鹿茸、巴戟、韭子、制附子温补肾阳;桑寄生、续断、杜仲益肾固任;鹿角霜、龙骨、赤石脂涩精止带;茯苓健脾渗湿。
若大便稀溏者,去肉苁蓉,加肉豆蔻、补骨脂;若带下如崩者,加白果、莲须、白术、芡实。
㈡ 肾阴亏虚
「主证」 带下赤白,质稍粘,或色黄有臭气,阴部灼热,伴见一组肾阴虚⒂之症。
「病机」 阴虚火旺,湿燥伤阴。
「治法」 滋肾清热,燥湿止带。
「方药」 知柏(《医宗金鉴》)加味。
熟地 山茱萸 山药 泽泻 茯苓 丹皮 知母 黄柏 椿根皮 海螵蛸
本方为知柏地加椿根皮、海螵蛸。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药滋补肝肾之阴;知母滋阴清热;黄柏、丹皮清热凉血;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海螵蛸束带止血;椿根皮清热除湿止带。诸药合用,具有滋阴清热,燥湿止带之功。
「主证」 带下量多,或黄白相兼,甚或五色杂下,质稠如脓,腐臭难闻,小腹疼痛拒按,伴见一组里热⑻之症。
「病机」 热毒炽盛,伤及血络。
「治法」 清热解毒,除湿化瘀。
「方药」 银甲丸(《王渭川妇科治疗经验》)
银花 连翘 升麻 红藤 蒲公英 生 紫花地丁 椿根皮 大青叶 茵陈 桔梗 琥珀末
方中银花、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清热解毒;茵陈清利下焦湿热;椿根皮清热除湿,止血上带,生鳖甲滋阴散结;蒲黄、琥珀末活血化瘀;琥珀且能利水通淋;桔梗清热排脓。
方中琥柏末不宜入煎剂,可研为细末冲服。
若带下色赤,或伴月经量多,淋漓不净,酌加茜根炭、侧柏叶、仙鹤草等凉血止血之品。
外:
对于带下之病,除脾虚湿胜,肾阳虚之证型外,其余各型皆可结合下方熏洗。
洁阴煎(作者)
《女科宝鉴》相关章节:
- ……
- 第三节 闭经
- 第四节 崩漏
- 第五节 经行吐衄
- 第六节 月经伴随诸证
- 第七节 绝经前后诸证
- 第四章 带下病(当前内容)
- 第五章 妊娠病
- 第一节 妊娠恶阻
- 第二节 妊娠心烦
- 第三节 妊娠气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