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缛徽撸?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缛晃⒑钩鲆病?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风,脉浮而缓,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缛缓钩觯?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初欲食,小便不利,犬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然如有热状,奄然发狂,?缛缓钩龆?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小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其人本虚,胃中冷故也。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若咳者,其人必咽痛;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忄农)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脉浮而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自汗出。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必大便?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则知大便不久必出。所以然者,以小便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证,心下?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证,眼合色赤,不可攻之,攻之必发热,色黄者,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初服更衣者,停后服,不尔者,尽饮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者,可以;不?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而少也,以小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方见前)
阳明病,实则(言严)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言严)浯,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阳明病,发汗多,若重发汗,以亡其阳,(言严)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言严)语者,大承气汤主之。(方见前)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夜外出,胃中燥,大便必?,?则(言严)语,小承气汤主之。(方见前)
阳明病,(言严)语,发热潮,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方见前)
阳明病,服承气汤后,不转失气,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言严)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尔,宜大承气汤下之。(方见前)
阳明病,下血,(言严)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缛缓钩鲈蛴?。
阳明病,汗出,(言严)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实也,须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言严)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若发汗则(言严)语,遗尿,下之,则手足逆冷,额上出汗,若自汗者,宜。自利者,宜。
食蜜七合
右一味,纳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如饴状,搅之勿令焦着,可丸时,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纳谷道中,以手紧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水蛭三十个 虻虫三十个(去翅足) 大黄三两(酒洗)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忄农)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大便初?后溏者,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丑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大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方见前)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病人小便不和,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主之。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寸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只(炙) 杏仁一升(去皮尖)
右六味,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二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阳明也,主之。(方见前)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方见前)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方见前)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大便,但初头?,后必溏,未定成?,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责,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前)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方见前)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不可汗也,当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主之。(方见前)
伤寒,身黄,发热者,主之。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阳明病,身黄,津液枯燥,色暗不明者,此热入于血分也,主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劈) 大黄二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二升,日三服。
黄病,小便色不变,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除热必哕,哕者,小主之。
(见前)
诸黄家,但利其小便,加茵陈蒿主之;假令脉浮,当以汗解者,宜。
(五苓散见前加茵陈蒿十分同末)
蜀椒二合去目汗 干姜四两 人参一两 胶饴一升
右四味,以水四升先煮三味,取二升,去滓,纳胶饴,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粥,温覆之。
阳明病,腹满,胁下偏痛,发微热,其脉弦紧者,当以温药下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