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
经云:"夏伤于暑,秋必?^疟(注)。是谓夏令伤于暑邪,甚者即患暑病,微者则舍于营,复感秋气凉风,与卫并居,则暑与风凉合邪,而成?^疟矣。疟之为病,非止一端,当分析治之。古有风疟、暑疟、寒疟、温疟、湿疟、瘴疟、瘅疟、牝疟、痰疟、食疟、疫疟、虚疟、劳疟、疟母、三日疟等名。暑疟:恶寒壮热,烦渴引饮;风疟:寒少热多,头痛自汗;寒疟:寒长热短,头痛无汗;湿疟:寒重热轻,一身尽痛;温疟:先热后寒,由冬令伏气所致;瘴疟:发时昏闷,由受山岚瘴气而成;瘅疟:独热无寒;牝疟:寒多热少;痰疟:头痛而眩,疟发昏倒;食疟:寒热交并,嗳气恶食;疫疟:沿门阖境,症皆相似;虚疟:元气本虚,感邪即作;劳疟:患疟日久,遇劳即发;疟母:久疟不愈,腹有痞块;三日疟:间二日一发,由于正气本虚,邪客于腑等等。此外,还有似疟非疟之伏暑,亦因伏天受暑而发于秋,最难速愈;倘秋时炎蒸于夏,而内并无伏气,其症与阳暑相似者,名日秋暑。此二者皆出于秋,宜辨别之。
(总括)
夏伤于暑秋?^疟,营卫并居暑风合。
疟有多型须分析,风寒暑湿温瘴疴。
瘅牝痰食疫虚劳,疟母三日十五疟。
风疟寒少热多汗,暑疟寒热烦饮渴。
寒长热短无汗痛,湿痛热少寒偏多。
温疟先热而后寒,瘴疟发时昏闷疴。
瘅疟独寒无热候,牝疟热少寒较多。
痰疟昏迷头疼眩,食寒热并嗳气恶。
疫疟沿门阖境似,虚感时邪元本弱。
疟母腹胁成痞块,劳疟遇劳即发作。
三日疟发间二日,伏暑、秋暑当别酌。
(注释)
?^:同皆。?^疟:泛指疟之总称。亦有谓:"夜病为?^,昼病为疟。"
寒疟者,由于先受阴寒,寒气伏于肌腠之中,复因外感邪风触之而发。其症先寒后热,寒长热短,连日或间日一发,发时头痛微汗或无汗干热。治法当本古训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之旨,拟用辛散太阳法。候寒热按时而至,方可继进和解。
(歌括)
寒疟寒气伏腠中,发由外感触邪风。
先寒而长后热短,脉浮紧力发头疼。
连间头痛汗或无,辛散太阳去燔蒸。
若待寒热按时至,继进和解细评论。
温疟由冬令感受风寒,伏藏于骨髓之中,交夏阳气大泄,腠理不密,或有所用力,伏邪与汗并出,此邪藏于肾,自内而达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其气复入,入则阳虚,阳虚生外寒矣。其症先热后寒,或汗多,或汗少,口渴喜凉。脉象阳浮而阴弱,宜以清凉透邪法治之。如汗多者,即去淡豉加麦冬、花粉。如舌苔化为焦黑者,以清热保津治之。嘉言云:"治温疟当知壮水以救其阴,恐十数发而阴精尽,尽则真火自焚,顷之死矣"。
(歌括)
温疟冬令感寒风,当不即病伏髓中。
春不发病夏用力,阳气大泄腠理松。
伏邪并汗邪藏肾,自内达外温疟成。
阳浮阴弱汗多少,先热后寒渴凉饮。
清热透邪急当进,汗多去豉加麦粉。
苔转焦黑急壮水,清热保津以救阴。
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有所用力,腠理开泄,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四肢热。火邪上冲,胃气逆则欲呕。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也。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故令人肌肉消砾。肺受火邪则烦冤作热,可用白虎退热伍而治之。
(歌括)
瘅疟但热不恶寒,肺受火刑气烦冤。
肢热欲呕灼肌肉,甘寒生津白虎参。
疫疟之为病,因天时寒热不正,邪气乘虚而侵袭膜原,欲出表而未能透达,欲陷里又不得空隙,故作寒热往来,一日二、三次或一次,而无定期。其症:寒轻热重,口渴有汗,右脉多胜于左,沿门阖境,长幻相似,是为疫疟。治法,宜以宣透膜原法治之。
(歌括)
疫疟天时气不正,乘虚而入膜原侵。
欲出不透陷无隙,寒热往来期无定。
寒轻热重有汗渴,右脉更比左脉盛。
沿门阖境长幼似,宣透膜原为主治。
劳疟,由于患疟日久,延而为劳,或久病劳损,气血两虚而成。劳役过度,营卫空虚。亦能致之。脉象或软而弱,或小滑或细数。其症:发热恶寒,寒热兼作,或昼或夜,发无定时。每遇小劳即发。气虚者多汗,饮食少进;血虚者午后发热,至晚则微汗而解。此似疟非疟之症,如误为疟治,妄图剥削,未有不成瘵疾也。治宜营卫双调法。气虚者,倍加参芪;血虚者,倍加归芍。倘寒热分清,按时而至,脉兼弦象,显出少阳兼症者,始可佐以柴胡、,否则不可用也。
(歌括)
劳疟由于久病因,劳损气血两虚成。
营卫空虚劳役过,软弱小滑细数分。
寒热昼夜发无定,气虚汗多食少进。
血虚午热晚汗解,似疟非疟细辨明。
如若误诊当疟治,妄投剥削瘵疾生。
营卫双调补虚用,血倍归芍气芪参。
寒热分明按时至,少阳兼症柴蒿增。
经曰:疟有间日或至数日而发者,为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而又复作者曰三日疟,宜以双甲搜邪法治之。如阴虚之体,益以首乌、;阳虚之体,益以鹿霜、潞党。凡邪深陷者,必因正气空虚,当用补气升阳法,助其既虚之正,提起已陷之邪,使正气复旺,邪气自出,则疟不驱自遁矣。
(歌括)
三日疟邪深客腑,双甲搜邪法可祛。
阳虚之体鹿霜党,阴虚须用归首乌。
邪陷心虚当提陷,补气升阳助正复。
伏天受暑,其邪甚,发于当时,其邪微,发于秋后。所谓秋时晚发,即伏暑之症也,当是时也,凉风飒飒,侵袭肌肤,新邪欲入,伏邪欲出,以致寒热如疟,或微寒,或微热,不能与疟疾分清。脉滞苔腻,脘痞气窒,渴闷烦冤,午后则甚,入夜更剧,热至天明,得汗则诸恙稍缓。日日如是,必要二、三候(注)外,日减一日,方得全解。如元气不支或调理非法,不治者甚多。不比风寒之邪一汗而解,温热之气投凉即安,宜清宣温化法,使其气分开,则新邪先解,伏邪也随之而出也。如初起如疟,可先服清宣温化法。倘畏寒已解,独发热淹绵,可加竹叶、芦根、连翘,减半夏、陈皮,免伤津液。其舌苔本腻,若渐黄燥黑焦,是伏暑之热已伤其阴,于本法内加洋参、麦冬、玄参、生地治之。倘神志昏蒙,是邪逼心包,可用、,量其轻重投之。倘壮热舌焦,神昏谵语,脉实不虚,是热邪归并阳明,宜用润下救津法治之。如年壮体强,即以熟军改为生军。
(歌括)
伏暑之症受暑由,甚发当时微发秋。
伏于秋时称晚发,凉风飒飒侵肌腠。
新入伏出形如疟,寒热不如疟清楚。
脉滞舌腻脘痞塞,渴闷烦冤甚午后。
入暮热甚晨汗解,全解须待二、三候。
不比风寒温热邪,调理非法多不救。
清宣温化开气分,新邪先解伏邪搜。
畏寒已解热淹绵,减陈关加翘竹芦。
苔腻见黄黑焦燥,麦冬生地玄洋参。
邪逼心包神昏蒙,益元量重轻。
壮热舌焦昏谵语,脉实邪热并阳明。
润下救津急当进,体强生军代熟军。
(注释)
候:五日谓之一候。二、三候外,即十至十五日以外也。
秋令较盛夏更热,人感其热而病者,称为秋暑。俗称秋老虎是也。斯时湿土主气,暑湿交蒸,若症见壮热烦渴,蒸蒸自汗,脉洪濡或数,即为秋暑也。治法与阳暑相同,以清凉涤暑法治之。倘伙令凉气袭人,人感其气,即患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脉洪弦或紧,是为秋凉之症。治法与阴暑相同,宜辛温解表法;若在秋分之后,燥金主气,遇有秋凉之见症者,是为燥之胜气,宜用苦温平燥法;如遇秋暑之见症者,是为燥之复气,治宜甘寒生津法。三者宜细别之。
(歌括)
秋暑秋热甚于暑,秋暑俗称秋老虎。
暑湿交蒸热烦渴,蒸蒸自汗数洪濡。
秋暑治法同阳暑,应以清凉涤暑治。
交秋凉袭人感气,头痛恶寒热汗无。
浮弦或紧秋凉症,辛温解表如阴暑。
秋分之后燥胜气,苦温平燥法可施。
秋暑见症为复气,甘寒生津法可予。
(一)清宫捍疟法
(歌括)
清营捍疟治暑疟,恶寒壮热引饮渴。
(药物)
(方解)
主治暑疟恶寒壮热,口渴引饮。暑疟,是由暑气内舍于营,故君以翘、竹清心,却其上焦之热;臣以扁豆衣解暑,青蒿祛疟;佐以木贼发汗于外,黄芩清热于内。古云:疟不离乎少阳,故使以青皮,引诸药达少阳之经,瓜翠引伏暑透肌肤之表。
(二)辛散太阳法
(方歌)
辛散太阳治疟风,寒少热多汗头疼。
(药物)
(方解)主治风疟寒少热多,头痛自汗,兼治伤寒、伤湿。盖风疟有风在表,故宜辛散之方。方中桂、羌、防、草,即成方,本治风疟之剂也。内加太阳,复泄厥阴;淡豉解肌表,且祛疟疾。更加生姜以攘外,红枣以安内,表里俱安,而疟疾自去矣。
(三)宣透膜原法
(方歌)
宣透膜原病有湿,寒甚热微重四肢。
身疼有汗脘闷半,槟芩果朴草藿施。
(药物)
(方解)
主治湿疟寒甚热微,身痛自汗,肢肿脘闷。此师吴又可之法。方中去知母之苦寒,白芍之酸敛,用朴、槟、草果达其膜原,祛其盘踞之邪,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加藿、夏畅气调脾,生姜破阴化湿。凡湿秽乘入膜原为疟者,此法必能奏效。
(四)和解兼攻法
(方歌)
和解兼攻寒热疟,兼有里积此方酌。
(药物)
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元明粉、熟军、枳壳。
(方解)
主治寒热疟,兼治里积。方中用柴、芩、夏、草以和解,用元明、军、枳以攻里。此仿长沙大柴胡之法也。
(五)甘寒生津法
(方歌)
甘寒生津治疟瘅,独热无寒肢热烦。
(药物)
(方解)
主治瘅疟独热无寒,手足热而欲呕。方中首用生地、麦冬,取其甘寒滋腻以生津液。此症不离心、肺、胃三经,故以翘、竹清心,沙参清肺,膏蔗清胃,梨汁生津。
(六)宣阳透伏法
(方歌)
宣阳透伏牝疟缠,寒甚热微或独寒。
(药物)
(方解)
此为治疗牝疟寒甚热微,或独寒无热之有效方。方中用干姜宣其阳气,附子制其阴胜,厚朴开其滞气,苍术化其阴湿,草果制独胜之寒,蜀漆逐盘结之疟,佐以白蔻,不惟透伏有功,抑且散寒化湿。
(七)补气升阳法
(方歌)
补气升阳疟气虚,寒热汗多倦食濡。
参芪陈草归升麻,柴胡姜枣于潜术。
(药物)
潞党、黄芪、于术、甘草、陈皮、归身、升麻、柴胡,加生姜、大枣。
(方解)主治气虚患疟,寒热汗多,倦怠食减。此东垣也。首用参、芪、术、草,以补其气,陈皮以行其气,不使补而呆滞。用当归活血,使血气流畅,升、柴提其疟邪,姜枣和其营卫。以此治疗虚疟,诚为得当。
(八)营卫双调法
(方歌)
营卫双调脉濡弱,洒寒烘热虚劳疟。
(药物)
桂枝、黄芪皮、当归身、潞党、白芍、甘草,加姜、枣。
(方解)
昔贤云: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因脾胃累虚而作寒热者,宜以营卫双调法治之。方中用桂、芪护胃,归、芍养营,参草补益胃脾,枣姜调和营卫,此从源本立方,勿见寒热,便投和解。
(九)双甲搜邪法
(方歌)
双甲搜邪三日疟,缠绵不愈久难脱。
阴虚加归贼首乌,阳虚参桂霜鹿角。
(药物)
(方解)
主治三日疟,久缠不愈。方中穿山甲为善窜之物,主搜深踞之疟。鳖甲为爬动之物,最搜阴络之邪。木贼中空而轻,桂枝气薄而升,合而用之,不独能发其深入阴分之邪,而且能达于阳分之表。更以何首乌养其阴,鹿角霜助其阳,人参益其气,当归补其血。阴阳气血并复,则疟邪自无容身之地矣。
(十)清宣温化法
(方歌)
清宣温化湿温初,秋时晚发伏暑留。
(药物)
(方解)
此方治秋时晚发之伏暑,并治湿温初起。方中用连翘,寒而不滞,取其轻宣;杏仁温而不燥,取其温化;蒌壳宣气于上,陈皮化气而中,茯苓、夏、草,消伏暑于内;佩兰、荷叶,解新邪于外也。
(十一)清凉透邪法
同卷一{三---(七)}
(十二)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十三)宣窍导痰法
同卷二{三---(五)}
(十四)芳香化浊法
同卷四{三---(十五)}
(十五)化痰顺气法
同卷三{三---(七)}
(十六)楂曲平胃法
同卷三{三---(八)}
(十七)调中畅气法
同卷三{三---(十三)}
(十八)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十九)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二十)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二十一)苦温平燥法
同卷六{三---(二)}
:
(主治)伤寒少阳症,往来寒热,口苦耳聋,胁痛脉弦,疟发寒热,及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等症。
(药物)柴胡、半夏、黄苓、人参、甘草。加姜枣。
(服法)煎服。
:
(主治)疟疾形实气强,多湿多痰者。
(药物)木贼草、青皮、厚朴、制夏、槟榔、苍术。
(服法)煎服。
:
(主治)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咽干,小便赤数,脉弦数。
(药物)青皮、厚朴、柴胡、黄苓、制夏、草果、茯苓、白术、甘草,加姜。
(服法)煎服。
:
(主治)温疟,先热后寒。
(服法)煎服。
:
(主治)湿疟,身重身痛。
(药物)柴胡、制夏、黄芩、人参、厚朴、苍术、陈皮、甘草、姜枣。
(服法)煎服。
:
(药物)藿香、制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服法)煎湿服。
:
(主治)感山岚瘴气,憎寒壮热,一身尽痛,头面肿大,瘴疟时毒。
(药物)藿香、石菖蒲、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服法)煎服。
:
(主治)伤寒头痛,憎寒壮热,及时气,山岚瘴气,腮肿毒痢,诸疮斑疹。
(药物)人参、茯苓、枳壳、桔梗、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薄荷、甘草,加姜。
(服法)煎服。
:
(主治)寒疟久发不已,食疟等。
(药物)常山、草果、青皮、陈皮、槟榔、厚朴、甘草。
(服法)酒水煎服。
:
(主治)疟久不止者用此截之。
(服法)煎服。
:
(主治)痰疟。
(药物)常山、甘草。
(服法)研末水煎,空腹取吐。
:
(主治)久疟不愈,腹中结块,名曰疟母者。
(药物)鳖甲、白术、黄芪、川芎、白芍、槟榔、草果、厚朴、陈皮、甘草、姜。
(服法)煎服。
:
(主治)疟病胃虚,中夹痰食。
(药物)人参、云苓、白术、炙草、陈皮、制夏、草果、乌梅、姜枣。
(服法)煎服。
:
(主治)血气未衰,疟发不止者。
(药物)首乌、当归、青皮、陈皮、半夏、甘草。加煨姜。
(服法)煎服。
:
(主治)气血俱虚,久疟不止者。
(药物)首乌、人参、当归、陈皮、煨姜。
(服治)煎服。发作前二、三小时用。
:
(主治)汗散既多,元气不复,或衰老弱质,久疟不已者。
(药物)人参、白术、当归、首乌、甘草。
(服法)煎服。
《时病论歌括新编》相关章节:
- ……
- 正文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疟大意(当前内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