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门(吐泻 痢疾 霍乱 风秘 小便不通 暑泻)
治泻久不效者,老年人尤宜服!
上用大附子一枚,炮,去皮脐,以韭菜根研烂,绞取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焙,每服三十丸,米饮汤下,不干恐麻人。
张医升之传。
鹰爪黄连不以多少,碾为细末,用煨熟去皮大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或五十丸,米
治痢,沈太虚侍郎方,沈仁父传。
罂粟壳去?y蒂,不以多少,用米醋一碗蘸炙,以醋多为妙,候焦黄为细末,炼蜜为丸,小弹
《太平广记》,唐太宗得效方。
乳煎荜茇,《沈存中良方》云,每用牛乳半升,荜茇末二钱匕,同煎减半,空心服,仍具载本末。
吴茱萸(拣净) 黄连(去须并芦,切骰子大)
上等分,一处以好酒浸透,取出,各自拣,焙或晒干,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赤痢,用并以下。此方浙西何山纯老以传,苏韬光云,数十年救人无数,人多求方,不敢轻授,恐以其药品之微而忽之。韬光每以救人,甚效。洪氏方亦有修制汤使,少异。
热躁。
水研粳米半升,取汁令尽,以汁置有油翁瓶,蜡纸封口,沉井底,平旦服之。吴内翰家乳妪病,服之而愈。
陈庆长知县名祖永云∶顷守官南康,其子年十许岁,患噤口痢,水浆不入者数日进药。同官家有方书,载一治法,试用之,一服而痢稍疏,三服遂索粥饮,顿食半盏是痢止而安。其法用干山药一半炒黄色,半生用,研为细末,米饮调下。
用合成称一两,入川续断末二钱半,拌匀,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服。张叔潜秘书知敛州时,其阁中病血痢,一医者用此药治之而愈。绍熙壬子会稽时行痢疾,叔潜之子为人说服之亦验。小儿病亲曾服作效。
治久新赤白痢。浙东帅赵侍郎子和,壬子年施此药。
白术 甘草(蜜炙) 罂粟壳(蜜炙,以
上等分用)
上为粗末,每服三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白痢加白术、赤痢加甘草,不拘时候服,忌油腻之物。
无问赤白。韩明道名月卿传。
玄胡索不以多少,新瓦上炒过,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只一服取效。
无问赤白。张王仲参议说。
官局不用糊,却以 猪胆为丸,根据常法服,以米饮汤下,空心食前服。
治一切痢,不问赤白,或一日之间一、二百行,只一服便疏,再二三服即愈。魏不罂粟壳(去上下蒂顶鬲,切成片子,蜜炒令赤色,净秤) 浓朴(各三斤,去粗皮,净秤,用生姜汁淹一宿,炙令姜汁尽为度)
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米饮调下。忌生冷油腻鱼 毒物三日。汤寿资通判所传与此同,云极有功效!
《夷坚甲志》云,虞丞相自渠州被召,途中冒暑得疾泄痢,连月梦壁间有韵语药方一纸,读草作汤;服之安乐,别作治疗,医家大错。如方服之遂愈。
治霍乱,见第九伤寒卷中,杨氏方云,治霍乱吐痢,辅先生甚奇此药,合以施人。
钱知阁传,王嗣康方。
阿胶麸炒,研为细末,煎服三钱,气实者加木香,最宜老人。
葱白三寸,水煎,候葱熟不用,入阿胶一片,溶开温服。吴内翰母夫人曾服得效!
吴内翰方。
琥珀研如粉,调下一钱。只陈彦修侍郎服验。
以下。
章教授方。
煎下,病甚者驻车丸一贴只作一服。
治脏寒滑泄,不思饮食,华宫使传。
用正坐大附子一枚,干枣半斤,同于银石器中慢火煮,上留水两指,水干旋添汤,煮二、三捣为细末,别煮枣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米饮空心服。患滑泄垂死者,皆获康愈。
治脾积下痢,蛊痢同。
木香 诃子(连核,各半两) 黄连(一斤,炒紫色)
上为细末,研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米饮下,空心食前,日进二服。
治泻不止神效。
木香 茱萸(各二两,去枝梗) 甘草(半两,炙) 罂粟壳(四两,去顶蒂鬲,蜜炙)
上件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稍温服,食前。
《是斋百一选方》相关章节:
- ……
- 第五门(虚劳 平补 气疾 盗汗)
- 卷之五
- 第六门(嗽疾 痰饮 酒饮 壅塞 喘)
- 卷之六
- 第七门(吐血 咯血 衄血 血溅 小便血)
- 第八门(吐泻 痢疾 霍乱 风秘 小便不通 暑泻)(当前内容)
- 卷之七
- 第九门(伤寒 感冒 中暑)
- 卷之八
- 第十门(心疾 脾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