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门(痈疽疮肿 瘰 疥癣 头疮 漏疮 瘤赘 软疖 敛疮口 驴涎 马汗入疮 疔疮 便毒 乳痈(见妇人门) 杂疮 髭疮 狐刺
任和卿方。
牛皮胶以汤泡动,摊纸上,随大小贴疮上即安!
赤肿者。
大天南星一个,陈者,为细末,生面与南星等分,生姜自然汁调涂肿处,热肿者只以水调
车螯壳频蘸米醋炙,令赤色,碾为细末,温酒调下。
滁州丁府判牧仲方。
大田螺并壳肉烧存性灰,破者干贴,未破者油调敷。
王宣教名 传。
不蛀皂角子一百枚,用米醋一升, 砂二钱,同煮醋尽,炒令酥,看所生 子多寡,若生一酒煮,夜卧含化三粒,名破 丹。《博济方》用酒浸三日,文武火熬尽酒为度,每夜含化三粒
以手仰置肩上,微举肘,取之肘骨尖上是穴,随所患处,左即灸左,右即灸右,艾炷如小筋头许三壮即愈鬟病疮已破,传此法于本州岛一曹官,早灸晚间脓水已干,凡两灸遂无姜,后屡以治人皆验。
骆安之妻患四、五年,疮痂如田螺靥不退,辰时着灸,申后即落,所感颇深,凡三作三灸,遂除根本。
以杏仁七粒,去皮尖,自嚼令烂,于手心安少腻粉,带津吐出,急和腻粉擦之。
白矾(五文,刀头飞过) 杏仁(五文,去皮尖,细研) (五十文省)
上一处溶成膏子,后入轻粉三十文,调敷之。
头上疮。魏监务。
入腻粉清油调敷之,甚妙。
叶元方云,以白炭不拘多少,烧令通红,先用盆盛百,以炽炭投之,却漉此灰汤候通手洗疮即愈。
四侄之子年一岁余,满头脓疮成片,用此药两、三次,作痂而愈。
屋尘即乌龙尾也,以麻油脚研,令极细,敷之,呈痛不妨。
孙盈仲云,屡见人用。
煮熟鸡子黄,炒令油出,以麻油腻粉调敷。
如牛眼之状,脓水不止,葛邦美传。
先以盐少许,安白牛耳内,然后取耳中垢,以敷疮上即瘥。如不用盐,即牛耳不痒,难取垢。
以口含盐水洗疮口令净,次以盐少许,同新槲叶或旧槲叶一处烂嚼,贴疮口,如疮口未合,再根据前法用神效,干湿 子皆可贴。
彭知录若讷云,以海藻为末敷,仍煎,服之即去。
脓出或赤肿者,苏莹中传。
淡豆豉不以多少,手内碾为膏子,捏作饼敷贴之,以片帛裹定脓即止。未有头,以用米醋调涂。
以谷精草煎汤,放温洗立验。收稻了,田间生矮根株成丛,如小鼓捶儿者是。生姜亦得。
疮痛不可忍,能杀人。以盐数合着疮上罨之,火炙,令热气透疮,又以热灰中,令蜡溶滴入疮口立愈。吴尚书家婢因浣衣,手中水毒,昼夜叫唤,
白矾 虢丹飞 胶香(各五文) 乳香(五十文省)
上同为末,用麻油少许,轻粉十文,同调敷之。
遍用药不效者。
陈米饭紧作团,火 存性,麻油、腻粉调敷。苏韬光丁亥年,耳上病碎疮,或痛或痒两月云,此证盖以痰饮之故,只用肥皂烧存性,生油腻粉调敷,用之尤佳。
采冬瓜叶阴干,瓦上焙,碾极细贴疮,湿处三、二次便干,累效。
蜗牛并壳肉烧存性,入轻粉少许,调敷之。
张仲安传名阜。
黄柏烧存性灰,研细,以鸡子清调敷,破者干掺神妙。
或因搔成疮,多是大暑汗出,坐卧湿地,致肌肤多疮烂汁出。有一乳姥曰取干壁土,揉细末敷之,随手即瘥。
用猪筒骨者,见小儿门中。
雄黄(飞) 白矾(飞) 黄丹(飞) 白蔹(细末)
上等分水调,鹅毛扫纸花贴,中留小窍,出毒瓦斯。
六兄。
用耳中垢塞敷之,立愈,神效。
土中饶瓷片,上色细白,向阳,日色所照者,不以多少,背阴者不可使,不用底足,揩去土,不须洗,以黄泥作一窝子,盛瓷片在内,复以黄泥固济成团,于灶内以木柴烧令通红,只或碾为细末,然后再入乳钵。熬研如粉,无声乃止,每用一耳 掺疮上即愈。凡狐刺,多因手足间被物签 损,因而成疮,痛不可忍,甚至于堕指。仍有二种,雄狐刺只一个疮头,母狐刺七个疮头,逐旋发出,其疮头内黄水出不止,向日视之,疮头及四边若有丝纲其上,疮内亦如乱丝,痛楚手不可近,如其间有刺者是也。用药时先以口含温洗疮,以软帛KT干,挑药在疮口内,水即干,而不痛,一贴即愈。如母狐刺,即以药敷第一次所发疮口,即安,其余疮不须贴也。滁州李直学名敏求家传方云,兵火中得之于一过军,后尝施此药,所治已千百人矣。研时须用饶钵,若使石捶钵,即反被药研下石末,不可敷贴也!
湖州人谓之水刺,越州人谓之水汉。
赵君猷云,取炉中炭灰,干罨在肿赤处上,以好米醋浇之,二物多用不妨,无力即易之,赤
《是斋百一选方》相关章节:
- ……
- 卷之十四
- 第二十二门(肠风 痔漏 脱肛)
- 卷之十五
- 第二十三门(膀胱 淋 赤白浊 小肠疝气 下疳 遗泄 阴汗 阴疮 奔豚)
- 卷之十六
- 第二十四门(痈疽疮肿 瘰 疥癣 头疮 漏疮 瘤赘 软疖 敛疮口 驴涎 马汗入疮 疔疮 便毒 乳痈(见妇人门) 杂疮 髭疮 狐刺(当前内容)
- 卷之十七
- 第二十五门(解毒 蕈毒 河豚 虫毒 蛇虫 蜂蝎 蜈蚣 猫犬 寸白虫 百虫入耳 去虱子)
- 卷之十八
- 第二十六门(妇人诸疾 产前 产后 血崩 吹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