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汤类
治阳明病潮热,大便溏,小便利,胸胁满而不去。先服小柴胡一剂乃进。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 炙草 人参 生姜(各一两) 半夏(二十铢) 大枣(四枚) 芒硝(二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服。 和解供,(少阳为半表半里,汗、吐、下皆在所禁,法当和解,此方主之。)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与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此和解少阳之主方。柴胡升阳达表,黄芩退热和阴,半夏和胃而通阴阳,参、甘、姜、枣补中气,调营卫,经言“交阴阳者,必和其中”是也。)往来寒热(太阳之寒热,寒时亦热,热时亦寒;少阳之寒热,寒已而热,热已而寒,故曰“往来”;若阳明则但热不寒,以此为别。)胸胁满,(少阳行身之侧,故胸胁苦满。)喜呕心烦(木火上逆,故烦而呕;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或眩聋,(少阳清气不升,故目眩耳聋。)或咳或悸或腹痛,(木邪干肺则咳,犯心则悸,侮脾则腹痛,可见少阳有病,三焦皆不得宁。盖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罅,皆能随其虚而见之,故有或然之证。)咽干口苦(耳聋目眩,口苦咽干,贴切少阳枢机病象。)白胎浓。(舌上白胎,邪在半表半里;若全入里,则焦黄矣。)诸证不必皆全具,杂病风寒俱可庸。(《伤寒论·太阳篇》云
表,(合病一
明,而少阳居其
柴胡以和之,邪
小潮热不
入血室如疟状,
成瘀,则肝气与
刺期门法,(期门
血结为有形之证,
热,颇有奇功,因附
暮则谵语,此证最多
辨莫通融,便坚脉细
曰“纯阴结”。此
热虽结而不甚也
同)头汗知非少
阴阳俱紧,反
亡阳之汗,大有
细,不得谓阴证
沉为里,头汗为
与小柴胡而不疑
气上越之候,若
则不忌。)
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寒热,心烦者;并治疟疾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便效。
柴胡(半斤) 桂枝 黄芩(各三两) 干姜 牡蛎 甘草(各二两) (四两)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花粉芩甘牡蛎藏。邪在三阳阳气结,从枢转出易通阳。(揭出三阳经
药以
太阳余邪,干姜开阳明痞结之气,使以花粉佐牡蛎,入阴分升津液,以救三阳之热,重用柴、芩
少,(甘
加花粉。)疟发寒多微有热,(风、寒、湿痹于肌表,阳气郁伏于营血之中,故疟发寒多,或但寒无热
阴∶用柴胡和少阳之阳,即用黄芩和里;用桂枝和太阳之阳,即用牡蛎和里;用干姜和阳明之阳,即用花粉和里;使以甘草,调和阴阳,和之得其当,故一剂便效。喻嘉言《医门法律》曰∶“
着之
其
(张介宾《新方八阵》) 凡人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正不胜邪等证,必须培助元气,兼之散邪,庶可保全,宜此主之。
柴胡(一二钱) 人参(二三钱或五七钱酌而用之) 生姜(三五七片) 当归 炙甘草(一钱)
四”为金数
胡变局,去黄
必不足,故补
(严用和《济生方》) 治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嗌干,小便短赤,脉来弦数。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白术 浓朴 青皮 茯苓 草果(各等分) 水一盅,生姜一片,
用青朴柴,芩半甘苓白术偕,更加草果兼姜枣,热多阳疟服之佳。(夏月纳凉饮冷过疟。
胃受伤者实多,故严氏宗仲景小柴胡汤加减而立此方。名曰“清脾”,是明从脾胃论治。方中苓、术、夏、草,皆脾胃药,复以浓朴、青皮、草果,荡涤膜原之邪,劫痰截疟。其治少阳,惟柴、芩二味而已。)疟由痰积风寒作,解表除痰永不差。(古云“无痰不成疟”、“无积不成疟”,然虽有痰积,若不兼感风寒,亦未必便成疟疾。故治疟之方,解表除痰,每相须为用也。)此治疟邪通用剂,随宜加减总堪谐。(此治疟之通剂。方中黄芩、草果,可随寒热以为进退,勿拘阳疟一端也。外如石膏、大黄、桂枝、、人参、熟地、当归、白芍等,皆可随证加入。如疟久不止,加常山、乌梅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