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的病因与发病方式
肛瘘是大便进入齿状线上的袋状肛窦里,使肛窦受到大肠杆菌等细菌的侵袭后出现炎症,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
肛窦里分布着8—12个小孔,是肛门腺的开口处。虽然排便时会有大便进入肛窦,但在局部免疫力的作用下,一般不会出现炎症。
但是,如果排便时用力过度,或者腹泻时的水样便冲击肛窦,大便就会在压力下进入肛门腺。如果这个时候由于精神压力较大或身体疲劳等原因导致免疫力较弱,肛门腺就会抵挡不住细菌的侵袭,出现炎症并化脓。
肛门腺化脓后,脓液向臀部皮肤蔓延,使肛门周围的皮肤红肿,并伴有剧烈的疼痛感,,形成“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患上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后,臀部会有肿胀、疼痛的感觉,并伴有发烧等症状。此时用手术方法切开患处,排出脓液,症状就会得到缓解。如果置之不理,则会出现肛窦(内口)—,肛门腺—)瘘管—,皮肤上流脓的开口(外口)这样一条感染性管道。
仅排出脓液不能使肛瘘完全治愈,如果不切除被感染的肛门腺和肛窦,肛瘘就非常容易复发。
如果任由肛瘘的病情发展下去而不及时做手术,会导致炎症长期得不到缓解,出现很多条瘘管,少数肛瘘还会恶化成癌症。
另外,排便的时候容易使肛管后正中部位受到较大压力,所以这个部位最容易患肛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