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虫病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

  【病理改变】

  成虫以其细长的前段插入肠粘膜乃至肠粘膜下层,从组织中和血液中摄取营养,加上分泌物的刺激作用,肠壁粘膜组织呈现轻度炎症或点状出血,亦可见到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少数患者由于肠壁炎症、细胞增生、肠壁增厚而形成肉芽肿。有学者用51Cr观察,测得每条鞭虫使宿主每天失血约0.005ml。所以一般患者不产生盆血症状。当重度感染时(即寄生虫数超过800条)由鞭虫引起的慢性失血可导致缺铁性的发生。另外,免疫学的研究表明,人体感染鞭虫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动物实验结果表明鞭虫的杆状体是功能性抗原的主要来源。

  【临床表现】

  轻、中度感染者虽然临床多见,但一般无显著症状。偶有右下腹痛恶心呕吐低热等。重度感染多见于儿童,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①胃肠道方面:结肠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弥慢性出血点、溃疡形成。患者表现为、脓血便、里急后重脱肛。有些病人出现慢性的症状。②血液系统方面:血常规检查出现嗜酸细胞增加缺铁性贫血等。严重贫血者导致心脏扩大。③神经系统方面:常头昏头晕。极少数可有脑膜炎的症状。腹部触诊常有右下腹明显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