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手术后处理
一般中小手术后,饮食不需严格的限制。较大的手术,特别是食道和胃肠手术后,进食的时间和饮食的种类取决于病变的性质和手术的方式。由于手术创伤的影响,麻醉和镇痛药物的作用,术后短时间内病人食欲有所减退。另外,腹部手术后胃肠道蠕动功能的恢复需要24-48小时,病人已有正常排气和排便后,才能开始进食。口服饮食的原则是先从容易消化吸收的流质开始,逐步过渡到半流质,最后恢复到正常的普通饮食。要素饮食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它可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蛋白质,是胃肠道手术前后较为理想的饮食。严重的消化道外瘘和主要脏器的复杂手术,对营养的要求较为严格,可在术前5-7天开始实施完全胃肠道外营养,以提供足够的热源和氮源,满足病人正氮平衡的需要。
局麻下的一般性手术,只要病情充许,术后应尽量早的开始活动。重病人和大手术后的病人,次日即可在医护人员指导和帮助下,作深呼吸运动和四肢的伸屈运动,并逐步增加活动量和活动范围。无禁忌者,第二天即可逐渐坐起,并在掺扶下离床走动,时间可慢慢延长。也可坐位时拍打病人背部,同时让病人用力咳嗽,有利于肺的膨胀。早期活动可改善呼吸和循环,减少肺部并发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会,也有利于胃肠道和膀胱功能的迅速恢复。
由于治疗上的需要,手术后的病人常常带有各种管道,因放置管的目的不同,各管道拔出的时间不尽相同,个别管道可能是永久性的。因此,必需认真管理,即要发挥各管道的治疗作用,又要防止因管道所产生的并发症。
(一)胃肠减压管 上腹部手术前常规经鼻腔向胃内放置一减压用的橡胶管或硅胶管,术后接在胃肠减压器上,并需保留管道一段时间。留管期间应保持该管的通畅,确实起到减压作用,同时每日准确记录引流物的总量,并观察其性质有无异常。胃肠减压的目的是防止术后胃肠道过渡澎胀,减少对呼吸的影响和有利于胃肠道吻合口愈合。留管时间在非胃肠道的手术为24-48小时,胃肠道手术则3-7天不等,待病人能自行排气或已大便时即可拔出。
(二)留置导尿管 肛门和盆腔的手术后,常留有导尿管,留管时间长短不等,少数可长达1-2周。留管期间应记录每日尿量,定时更换外接管和引流瓶,应防止尿管过早脱出。留置时间较长的导尿管,应用呋喃哂林溶液冲洗膀胱,拔管前数日可先试挟管,每4小时开放一次,以促使膀胱功能的恢复。
(三)营养性造瘘等 不能切除的晚期食管癌或胃癌伴有梗阻时,有时需行胃或空肠造瘘,留置一较粗的软象胶管。通过永久性造瘘灌注营养物质(如混合奶或要素饮食),延长病人的生存期。应防止造瘘管的脱出,灌注营养液后,要适当冲洗管腔,保持造瘘管的通畅和清洁。
(四)体腔与内脏的引流管 手术后的胸腔引流管、膈下引流管和总胆管内的“T”型引流管等,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术后应仔细观察引流物数量和性质方面的变化,定时更换外接管及引流瓶,保持清洁,防止脱出。引流管留置的时间差异较大,确实达到治疗目的后,才能考虑拔管。关于拔管的方法、步骤及适应证,可参考各有关章节 。
(五)深静脉营养管 严防硅胶管的脱出和阻塞,及时更换营养液,预防空气栓塞的发生,每晚更换输液附件,导管和输液针头连接处要用无菌纱布包好,减少污染。导管的皮肤入口处定期消毒,涂以抗菌素软膏。如穿刺部位出现明显的炎症迹象,或是导管已完全阻塞,应提前拔出导管。
(一)无感染的缝合切口:缝合切口无感染时应按时折除缝合线,并根据切口愈合情况,按统一要求作出准确的记录。
1.折线的时间:经临床观察无任何感染迹象的切口,不应随意更换敷料。结合病人的年龄、营养状态、手术部位和切口的大小等情况,决定缝线折除的时间。头面部和颈部血运丰富,切口愈合较快,术后4-5天即可折线;胸腹部切口需7-10天;下肢、腰背部切口需10-14天;腹部的减张缝合线的折除时间不得少于两周。较长的腹部切口,可分次折线,或折除缝线后继续用腹带包扎1-2天。切口一旦发生感染,折线的时间应该提前。
2.切口的分类和愈合的记录:根据手术中的无菌程度,通常将缝合的切口分为三类,分别用罗马字Ⅰ、Ⅱ及Ⅲ来表示。而切口愈合的情况也分为三级,分别用甲、乙和丙来表示。每一个病人出院时都要对切口的愈合等级作出正确的记录如Ⅰ·甲、Ⅰ·乙、Ⅱ·甲或Ⅲ·丙等。有关分类和分级条件归纳于(表1-24)及(表1-25)
表1-24 缝合切口分类
切口 | 基本条件 | 手术举例 | 表示法 |
无菌切口 | 手术基本上在无菌情况下进行 | 疝修补术及甲状腺瘤摘除术 | Ⅰ类 |
污染切口 | 手术野与消化道,泌尿道及呼吸道相通 | 胃次全切除术及食管切除术 | Ⅱ类 |
感染切口 |
《外科学总论》相关章节:
- ……
- 第九章 咬伤及螯伤
- 第一节 毒蛇咬伤
- 第二节 其它的咬螯伤
- 第十章 手术前后的处理
- 第一节 手术前准备
- 第二节 手术后处理(当前内容)
- 第三节 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 第四节 外科病人的营养
- 第十一章 肿瘤
- 第一节 概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