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命运

  张其成,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易国学院院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文化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理事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易学与中医》、《全解周易》、《黄帝内经养生大道》、《老子大道之门》、《修心养生》和《中医哲学基础》(主编)。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强调要“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这是有重大意义的。中医和民族医药事业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遭遇到什么经历,它具有什么新的意义,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中医及中医的未来发展?今天,我们请著名的张其成教授以“中医文化的命运”为题,谈谈自己的研究和认识。

  挑战与失语:百年中医的坎坷历程

  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中医的命运是中华传统文化命运的一个缩影……是否废止中医已经不仅仅是中医界本身的事,而是整个思想界、文化界的事,是“中西文化之争”社会思潮的重要环节。

  一百多年以来,中医所走过的道路真是坎坷多艰,几次险遇取缔。当然中医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中医的命运是中华传统文化命运的一个缩影。

  经学大师俞樾,是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废除中医的人

  明末清初,公元16世纪,西医开始传入中国。西医是随着基督教的传入而传入的,来华的传教士带来了西医,但早期影响不大。直到19世纪初,随着西医牛痘接种法以及外科、眼科治疗技术的传入,这种影响才日益扩大,对中医造成的冲击也日益增强。1822年,道光二年,清政府在太医院废除了针灸科。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PeterParker,1804-1888)在广州创办第一所教会医院。鸦片战争以后,教会医院由沿海进入内地,几十年间在各地迅速兴建。随着西医的传入,国人开始对中医的合理性产生了质疑甚至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