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專用術語

  陰陽

  古代哲學理論中的一對概念名詞。

  古代醫學家認為人體的器官部位、組織結構、生理活動、病理變化,及中藥的氣味、功能等,都可用「陰陽」兩字來分類,而且陰陽之間是相互依存、制約與轉化的。

  因此,要維持體內正常的生理活動,必須經常保持陰陽相對平衡、協調,才能確保身體健康!

  男人:後背、六腑、興奮、表證、實證、熱證等屬陽。

  女人:前腹、五臟、抑制、裏證、虛證、寒證等屬陰。

  凡藥有寒涼、滋潤、收歛等功效屬陰。

  凡藥有溫熱、燥烈、升發等功效屬陽。

  虛實

  中醫的病理名詞。

  「虛」:指正氣虛弱,表現出來的是人體各種生理功能減退,營養物質吸收不足、免疫抗病能力減弱等病理狀態。根據臨床症狀的差異,可區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中醫根據「虛者補之」的治則來處方用藥,憑藉藥物的有效成分,提升上述諸項的不足,使病人康復。

  「實」:是人體在內外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現的一種病理狀態。 臨床表現─人體為對抗病邪而產生異常亢盛的生理機能現象,如高熱、便秘、痰濕、水腫、腹痛、口渴、小便赤黃等。中醫依「實者瀉之」的治則,處方配伍施治,以袪除或減緩上述諸項病理現象。

  臟腑

  泛指人體內臟器官。

  中醫將人體區分五臟與六腑兩大類:

  五臟:肝、心、脾、肺、腎。(屬陰)

  六腑: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屬陽)

  三焦

  六腑之一,是水液運行的道路,總司全身體液氣化功能。目前中醫臨床以三焦來區隔人體器官部位。

  上焦:橫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臟、肺臟),和頭、面部及上肢等。

  中焦:橫膈以下、肚臍以上的腹部,即從胃的上口(賁門)至胃的下口(幽門),並包含脾、胃、肝、膽等。

  下焦:肚臍以下的小腹部,包括小腸、大腸、腎臟、膀胱等。

  營衛

  即「營氣」與「衛氣」的簡稱,是人體不可欠缺的基本營養物質。

  營氣:來自脾胃運化生成的水谷精氣(營養物質),營氣行於脈中,是全身生理活動所必須的營養物質,也是血液的組成部分。

  衛氣:水谷精氣所化生,衛氣行於脈外,其活動力慓悍快捷,具有防禦外邪(病毒)入侵,調節汗液排泄,及維持全身體溫恆定的功能。

  六淫

  即風、寒、暑、濕、燥、火等六種外感病邪的統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