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祖国医学遗产言为来之于西医

  #e# 余曾嘱急性咽炎患儿,多进开水。其母亲夸我:“老先生不错,也用西医方法。”闻之使人啼笑皆非。考急性病多进开水,在明·《本草纲目》(1578年)中言之已详,称为太和汤,能“助阳气,行经络”而又可“取汗”。

  其实非徒太和汤,即蒸馏水亦系中国始创。《本草品汇精要》(1505年)称甑气水,谓:“以物于炊饮饭时,承取。”

  余要求进修生戴口罩,尔讥余“学西医”。 要知口罩一物,作自中国元代,事见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年)《东方见闻录》中。西医用此仅90年,而中国已用了700年之久了。

  病家及进修生固不能苛求,而身为中医者,亦将家传宝送给人家,殊属不该。将传家宝作为舶来品者,远远不止于此。例如:

  病房漆成浅兰或浅绿,宗《冯氏锦囊秘录》(1702年)“青禾绿草,可以养目”之旨。

  高脚病床,亦遵《寿世青编》(作者李中样1588-1655年)“凡人卧床,当今高,则地气不及”之遗训。

  鼻子是胚胎发生最早的器官,为《汉书·杨雄传》第一个道破。《正字通》(明末)谓:“人之胚胎,鼻先受形。”

  灌肠,最早为《伤寒论》之导和《》之猪羊胆。可知中医用“开塞露”“甘油锭”形式通便法早在1700年,一般灌肠也已1300年之久。

  导尿,《医事启源》引证《干金要方》(652年)男性导尿,已1300年。《卫生宝鉴》(1417年)记载了女性导尿,也已579年。

  鼻饲,始于《圣济总录》(1111一1117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