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效淹没质疑

  谜一样的中医

  让人着迷

  《潜伏》里,有一晚余则成说头痛。翠平认为是虚热,放点血就会好,操起小刀就要向他头上动作。惊恐中,余则成以对待艰巨任务般接受翠平的处置。放完血后,余则成摸着自己的头顶,颇感神奇地说好了。

  这应该就是中医所说的验方之一。验方验方,老祖宗经过千百年经验总结得来的方法,有些可能说不清为啥,但它就是管用。

  也正因为有些地方说不清道不白,不像西医那样处处经过实证得来,直到三年前,中医还在被称为“伪科学”,有以院士为首的专家在网上发起签名,要与它告别。

  在中医经历的又一次废存之争中,《健康周刊》以实际行动反驳“告别中医说”,放下存废之争,以实际行动为中医正名。

  记者吕所知

  2006年,一篇名为《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在当年4月的《医学与哲学》杂志甫一发表,便激起千层浪,中医存废之争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有着反伪斗士之称的何作庥、方舟子也加入进来,声称中医是伪科学。

  就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健康周刊》于当年7月20日、也就是入伏那天,再次举办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节,以行动表示对中医的支持。

  作为中医治未病的一项传统特色,原来冬病夏治的治疗范围仅限于哮喘、老慢支等缓解、控制、遇冷好发的病,参与人数并不多,每年也就几十上百人。2001年,创刊刚刚两周年的《健康周刊》,看准了冬病夏治这一特色,决定与省中医院联合举办冬病夏治活动。冬病夏治渐渐成为了武汉市民一个特别的节日,其范围也逐渐拓展到冶疗冻疮、老寒腿、过敏性鼻炎等病症。

  到2008年,仅前往省中医院一家进行冬病夏治的人员就突破了1万人次。火爆情况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专程来汉做有关冬病夏治的专题节目。该节目后来在央视4套《中华医药》上播出,时长达30分钟。与此同时,新华社、《中国中医药报》等媒体也对健康周刊发起举办的冬病夏治进行专题报道。

  去年,健康周刊再次联合江城12家医院举办“冬病夏治节”。共有8万余人次参与,仅到这12家医院进行冬病夏治的患者,就比上一年增加了近3万人次。《健康周刊》的广泛宣传,使“冬病夏治”这一便宜、简便、有效的传统疗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民间讲究“冬季进补,来年打虎”。而真正将冬季进补作为一个节日“膏方节”固定下来的,则是《健康周刊》。

  谜一样的中医

  让人着迷

  《潜伏》里,有一晚余则成说头痛。翠平认为是虚热,放点血就会好,操起小刀就要向他头上动作。惊恐中,余则成以对待艰巨任务般接受翠平的处置。放完血后,余则成摸着自己的头顶,颇感神奇地说好了。

  这应该就是中医所说的验方之一。验方验方,老祖宗经过千百年经验总结得来的方法,有些可能说不清为啥,但它就是管用。

  也正因为有些地方说不清道不白,不像西医那样处处经过实证得来,直到三年前,中医还在被称为“伪科学”,有以院士为首的专家在网上发起签名,要与它告别。

  在中医经历的又一次废存之争中,《健康周刊》以实际行动反驳“告别中医说”,放下存废之争,以实际行动为中医正名。

  记者吕所知

  2006年,一篇名为《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在当年4月的《医学与哲学》杂志甫一发表,便激起千层浪,中医存废之争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有着反伪斗士之称的何作庥、方舟子也加入进来,声称中医是伪科学。

  就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健康周刊》于当年7月20日、也就是入伏那天,再次举办一年一度的冬病夏治节,以行动表示对中医的支持。

  作为中医治未病的一项传统特色,原来冬病夏治的治疗范围仅限于哮喘、老慢支等缓解、控制、遇冷好发的病,参与人数并不多,每年也就几十上百人。2001年,创刊刚刚两周年的《健康周刊》,看准了冬病夏治这一特色,决定与省中医院联合举办冬病夏治活动。冬病夏治渐渐成为了武汉市民一个特别的节日,其范围也逐渐拓展到冶疗冻疮、老寒腿、过敏性鼻炎等病症。

  到2008年,仅前往省中医院一家进行冬病夏治的人员就突破了1万人次。火爆情况吸引了中央电视台专程来汉做有关冬病夏治的专题节目。该节目后来在央视4套《中华医药》上播出,时长达30分钟。与此同时,新华社、《中国中医药报》等媒体也对健康周刊发起举办的冬病夏治进行专题报道。

  去年,健康周刊再次联合江城12家医院举办“冬病夏治节”。共有8万余人次参与,仅到这12家医院进行冬病夏治的患者,就比上一年增加了近3万人次。《健康周刊》的广泛宣传,使“冬病夏治”这一便宜、简便、有效的传统疗法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民间讲究“冬季进补,来年打虎”。而真正将冬季进补作为一个节日“膏方节”固定下来的,则是《健康周刊》。

  以往很多人都认为,冬季进补是高收入群体的“专利”。自《健康周刊》举办首届膏方节以来,这个传统逐渐走入普通百姓生活中。

  2004年1月8日,《健康周刊》分别在汉口和武昌举行首届膏方节义诊活动。首届膏方节主要针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进行了冬季进补指导。众多患者前往现场看病并咨询。

  2006年的膏方节,开始首设大型名医义诊,由资深中医专家指导进补,吸引众多市民参与。

  2007年的第四届膏方节,健康周刊除组织30余位名老中医现指导进补外,还首次对前往咨询进补的市民进行六大体质辨别,针对不同体质开出不同进补药方。并注重普通大众进补需求,让有进补需求的普通收入者,仅花一二十元也能开出功效良好的进补方子。

  2008年第五届膏方节,5000余市民满意地带着进补方子离去,除名医专家指导进补外,更首次“借鉴”嘉年华的形式,进行猜谜送E霜活动、免费传授“八段锦”养生功法等。同时设立民间进补秘方收集交流台,千元“悬红”民间进补秘方的活动,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连广东、广西都有读者在网络上看到《健康周刊》的报道后,献来祖传的进补秘方。另外还有专家进行实物讲解中药材真伪。

  自《健康周刊》开办膏方节以来,每逢入冬,膏方节就成了市民的一个“盼头”,且进补一直延续到开春,时间长达两三个月。

  2008年11月26日《健康周刊》对膏方节的报道

  点评

  中医界人士称,在武汉晚报《健康周刊》的助力下,膏方节和冬病夏治,已成为湖北中医的两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