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岳医案——风寒感冒

  艾某,男,7个月。

  【初诊日期】 1980年5月19日。

  【现病史】 患儿发热,微咳,有汗不多,鼻流清涕,曾由家长自予阿鲁片、感冒冲剂、至宝锭等药,症犹未减。今晨灵又增目眦红痒,口角流涎,体温仍39℃。

  【查体】 咽部红肿,舌苔白乙

  【辨证】 外感风邪,上犯心肺。

  【治法】 祛风解表,清肺退热。

  【方药】 荆芥穗6g,羌活6g,6g,牛蒡子9g,防风6g,黄芩lOg,炒知母6g,淡豆豉6g,神曲9g,桔梗6g,杏仁泥6g,淡竹叶6g,生甘草3g。

  服上药3剂,诸证悉除。

  张光煜医案——少阳阳明合病

  王某,男,12岁。

  【主诉】 发热、咳嗽8天。

  【查体】 体温一直持续在37. 5~39℃,下午较高,时有呕吐腹痛,大便于结,精神欠佳,舌苔黄,脉浮数。

  【辨证】 少阳阳明合病。

  【方药】 柴胡9g,黄芩半夏白芍枳实茯苓陈皮、炒紫苏子、炒莱菔子各6g,炒三仙各9g,甘草3g。2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体温降至正常,大便通利,精神增加,仍有咳嗽,胃纳欠佳。

  【方药】 紫苏叶前胡杏仁桔梗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炒三仙各6g,梔子9g,酒大黄3g,炒莱菔子9g,甘草3g。继服2剂病愈。

  【按语】 张老治外感发热,组方用药有两个特点:一是表里双解,因小儿肌肤疏薄,藩篱不实,最易为外邪侵袭,而受邪之后,传变最快,化热最速,单纯的表证为时甚短。最常用加减,解表攻里;其二是在表里双解剂中佐加消食导滞药,如山楂六神曲麦芽莱菔子等。因小儿脾胃发育未臻完善,饮食不知自节,最易内伤停滞,复为外邪所侵,往往内外合邪,表里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