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
主治悸及肉 、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头眩烦躁。
【考证】
证曰∶脐下悸。
,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三方,茯苓皆半斤。
证曰∶四肢聂聂动。
证曰∶烦躁。
以上二方,茯苓皆六两。
,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一方,茯苓三两,而亦六两之例。
证曰∶身为振振摇。又云∶头眩。
证曰∶小便难。
苓姜术甘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证曰∶眩悸。
,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以上六方,茯苓皆四两,此外苓桂剂颇多,今不枚举焉。
证曰∶心下悸。
以上一方,茯苓二两,而亦四两之例。
,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栝蒌瞿麻丸证曰∶小便不利。
证曰∶头眩。
证曰∶心下悸、头眩、身 动。
,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桂枝去桂加茯术汤证曰∶小便不利。
以上方六,茯苓皆三两。
证曰∶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
以上一方,茯苓十八铢。
证曰∶小便不利、心烦。
证曰∶胎动。(说在互考中)
以上二方,茯苓诸药等分。
上历观此诸方。曰心下悸、曰脐下悸、曰四肢聂聂动、曰身 动、曰头眩、曰烦躁,一是皆悸之类也。小便不利而悸者,用茯苓则治。其无悸证者而用之,则未见其效。然则悸者,茯
【互考】
茯苓戎、茯苓,各用茯苓半斤,以为主药,而不举茯苓之证。苓桂甘,亦用茯苓半斤,而有脐下悸之证。其他用茯苓为主药者,各有悸眩 动之证。况于二方多用茯苓,而可无若证乎?其证脱也必矣。
茯苓杏仁方,是苓桂术甘汤去桂术加杏仁者也,然则其脱茯苓之证也明矣。
茯姜术甘汤,有身为振振摇证,此非桂之主证,而苓之所能治也,然则苓姜术甘汤条,脱此证也明矣。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是防己,以黄 、甘草代人参、芒硝者。而,有四肢聂聂动之证,是非黄 、甘草之主证,而茯苓之所主治也。由是观之,此汤脱四肢 动之证也明矣。
方,是苓桂术甘汤,去术加姜者也。可以前例而推之。
,以苓为主,而不举其证,以他例推之。心悸下而痞硬、小便不利、自吐宿水者,此方,是去姜加参者也;真武汤条,有心下悸、头眩、身 动之证,然则此汤之条,脱若证也明矣。
桂枝证曰∶胎动在脐上。为则按∶盖所谓奔豚也,而不可臆测焉。以旁例推之,上冲人参茯苓,其功大同而小异,说在人参部中。
【品考】
茯苓 和、汉无异也。陶弘景曰∶止云茯苓,而无茯神。为疗既同,用之应无嫌。
斯言得之,赤白补泻之说,此臆之所断也,不可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