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色痢第七十问

《婴童百问》在线阅读中医儿科书籍在线阅读

汤氏云∶小儿痢候,皆因饮食无节,或餐果食肉物,不知厌足,乃脾胃尚弱,不能克化,停积于脏,故成痢也。热搏则赤,风寒之气,入于肠胃,致令津液凝滞,则成白痢,或夹青者,有惊积,或如鱼脑肚中疼甚者。大抵八痢,但冷、热、赤、白,药性虽有不同,治法不相远矣。又有赤白相杂者,当先去其热积,须用大黄枳实朴消之剂以去其热毒,然后以、黄芩黄柏解其热,痢自止,疼自定,此妙法也。如痢不止,则用地榆、熟艾等剂调理,自然平复。脾虚者,不可轻用罂粟涩滞等剂,必致危困,须用没石子黄连阿胶地榆以止之,方为尽善,其枳壳芍药皆要药也。

噤口痢不能食者,主之,香脯散亦可。冷痢如豆汁肚疼者,主之。脾毒痢脏热,当服、黄连、、、、芍药、枳壳、地榆、川芎等剂,先与解毒退热,却与开胃进食,分水谷,宽肠定痛,先予,局方,,宽肠。有热而利不止者、主之。积滞不通者,亦可用。热甚烦躁者,解之,亦效。

治小儿噤口痢,哕逆不食,止而复作。

莲肉(去心炒)

上为末,米饮下一钱。一方用山药为末,米饮调服亦妙。

香脯散 治小儿刮肠下痢,噤口不食,闭眼合口,危急之症。

猪肉(一两、薄批一片) 腻粉(一钱)

上将肉于炭火上慢炙,旋铺腻粉,炙令成脯,每以少许与吃,如未知吃,且放鼻间,自然要吃,此方治胃口有毒,至奇至妙。

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胁虚满,肠鸣疼痛。及肠胃湿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无度,并宜服之。

白芍药(炒) 白术(炒) 肉桂(去粗皮) 人参(去芦) 当归(去苗) 白茯苓(去皮) 川芎(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粟米同煎七分,去滓空心热服,小儿量力加减。

治 积泻,亦治痢。

黄连(一两、 同吴茱萸一两炒、去茱萸木香(二钱半) 诃子肉(半两)

上为末,面糊丸如麻子大,空心米饮下三十丸。

见第六十问。

见第五十二问。

鼻衄不止,吐血下血。

茅花一大把,水三盏,煎浓汁一盏,分二服即瘥。无花,根梗代之,兼治血痢黑痢。

治泻利先锋之药。

(研细、一两) 巴豆(二十五个、去皮膜、研细出油)

上研匀,用黄蜡半两溶化拌匀,量大小旋丸,水浸吞下。汤使更临病随意用。一方黄丹一两,巴豆四十九个,乳香二钱,麻油二钱,蜡半两溶化和丸,名,又冷症加木香二钱半。

伤寒时气,头疼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疼,及寒壅咳嗽鼻塞声重。

人参(去芦) 茯苓(去皮) 甘草 前胡(去苗) 川芎 羌活(去苗) 独活(去苗) 桔梗 柴胡(去芦、各一两) 枳壳(水浸、去瓤麸炒黄、一两)

上,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薄荷各少许,止泻痢,用陈仓米煎,粳米亦可。

治泻痢血痢。

地榆 诃子 甘草(各一两)

上为末,盐调下,有热加黄芩

又方

地榆 诃子 浓朴(姜制各等分)

上,每服二钱,水一盏,姜枣煎服。

地榆饮 治冷热痢,腹痛下痢,赤白频并。

地榆 甘草 芍药 枳壳(各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二钱,白水煎,加黄连妙。

又方

地榆 乌梅 柏皮 甘草 当归(各等分)

上锉散,每服二钱,煎服。

治一切恶痢,窘痛脓血。

芍药(炒) 黄柏(各一两) 当归 黄连(各半两)

上为末,如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下加枳壳。

宽肠 顺气止痢。

甘草(炙、六钱) 枳壳(炒、二两四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空心点服。

三黄 治下痢赤白,及治伤寒四五日、而大下热痢时,作诸药不效,宜服此汤。

黄芩 黄连 黄柏(七钱半) 熟艾(半鸡子大)

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服。

见第二十问。

黄连 治热痢如神之剂。

黄连(三钱) 黄柏(半两) 栀子(二个) 黄芩(一两)

上锉,每服三钱,水煎服。

泼火散 见第六十五问。

汤氏异功丸 治渴止泻,消暑毒、生津液,夏月出路含化,免吃水妙。

泽泻(一两二钱) 猪苓(去皮、七钱) 桂(二钱半) 茯苓 人参 白术 辰砂(各半两)

上末,蜜丸芡实大,灯心化下、二三十丸。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婴童百问》.chm chm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