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病
论
《内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夫口之为病,或为重舌木舌,或为糜烂生疮,或见酸苦甘辛盐味,原其所因,未有不由七情烦扰、五味过伤之所致也。经曰阴之五宫,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有口淡者,知胃热也。外有谋虑不决,肝移热于胆而口苦者。亦有脾胃气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或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则伤寒狐惑之证,上唇生疮,虫食其脏,下唇生疮,虫食其肛。其为口之为病,种种不同,医者各类推而治之,无有不安者也。
脉法
《脉经》曰∶左寸洪数,心热口苦。右寸浮数,肺热口辛。左关弦数而虚,胆虚口苦。甚洪而实,肝热口酸。右关沉实,脾胃有实热口甘。兼洪数者,口疮,或为重舌木舌。
脉虚者,中气不足,口疮,若服凉药不愈,宜。
方法
丹溪曰∶脾热口甘,主之。
三 兼治五痨七伤,消渴不生肌肉。
黄芩(春四、夏秋六、冬三两) (春四、夏五、秋三、冬二两) 大黄(春三、夏五、秋二、冬一两)
上三味,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未愈加至七丸,日三服,一月病愈,久服行及奔马。愚按∶此方惟实热者可用,虚者勿用。
胆热口苦,谋虑不决所致,加麦门冬、酸枣仁、地骨皮、远志,煎服。
治谋虑不决,肝胆虚气上溢则口苦证。
黄芩(去朽) 甘草(炙) 人参(各一钱) 官桂(五分) 苦参 茯神(各三分) 远志(取肉去骨,七分)
上细切,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
治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生疮溃烂,心胃壅热,水谷不化等证。
上细切,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病患大便实者,加大黄、朴硝以利之。
又方 用焰硝、硼砂含口勿开,外以南星为末,醋调贴足心涌泉穴上,神效。
又方 用好酒煮黄连成汁,呷下即愈。
又方 用五倍子一两,炙、各五钱,铜绿五钱,麝香一字,为末掺之,极效。
凡口疮服凉药不愈者,乃中气不足,虚火泛上无制,用反治之而愈。甚者,加,或用官桂噙之亦妙。
又方 治赤口疮。
白矾(枯) 没药(另研) 乳香(另研,各一钱) 铜绿(另研,少许)
上为细末掺之。
又方 治白口疮。
上为细末掺之。
治实热口中生疮,用、皆效。
一小儿口疮不下食,众以狐惑治之,必死,后以于脚上浸半日顿宽,更以黄柏(蜜炙)、(炒)为末敷之而愈。
又方 治唇紧燥裂生疮。用青皮烧灰敷之立愈。
又方 治唇紧。以皮纸然于刀上,熏取沥敷,立效。
又方 治口糜。用野蔷薇花根,煎汤漱之。(一云白蔷薇根,杵汁敷之。)
又方 治口内生疮用。
明矾(枯) (炒) 盐白梅(烧存性,各一钱) 人中白(半钱, ) 麝香(另研,少许)
□
(以上法凡十八条)
□
治口舌生疮,及咽喉肿病,皆效。
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许,食后新汲水调下。
治口疮,及咽喉肿痛,神效。
蒲黄 青黛 硼砂 焰硝 生甘草上各等分,为细末敷之,咽喉肿痛,鹅管吹入。
□
(祖传方)
治舌肿大塞口,不能饮食者。
真蒲黄一味,频刷舌上,自退。若能咽药,即以黄连一味煎浓汁,细细呷之,以泻心经之火,则愈。
□
(丹溪活套)云∶肝胆有实热,令人口酸而苦,小加甘草、龙胆、青皮之类。甚者,。若谋虑不决、肝胆虚而苦者,人参、远志、茯神、甘草为君,柴胡、草龙胆为佐使。甚者,钱氏,虚者补其母也。心热而口苦,或口舌生疮,、、之类。脾热而口甘者,、之类。肺热而口辛者,、、之类。肾热而口咸者,、、之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