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门(下)
木舌心脾积热成,肿胀木硬证多凶,外用川硝敷舌上,内服泻心导赤灵。
【注】木舌一证,皆因心脾积热而成,盖脾之脉络在舌下,又舌为心苗,遇火上冲,令儿舌肿满木硬,不能转动,故名木舌。外用川硝散敷舌上,内服泻心导赤汤。若不急治,必至难救。
川硝散
朴硝(五分) 真(二分) 盐(一分)
上为细末,以竹沥调敷舌上。
泻心导赤汤(方见吐舌)
乳之候非一端,伤乳停痰胃热寒,热宜,寒用温中止吐煎,伤乳最妙,停痰可痊,若是满而自溢者,常须节乳自能安。
【注】小儿 乳,证非一端,有宿乳、停痰、胃寒、胃热之分,不可一例而治。如面色多赤,二便微秘,手足指热,此为热 也,宜和中清热饮主之;面色青白,粪青多沫,手足指冷,此因寒而 也,宜温中止吐汤主之;口热唇干,夜卧不宁、手足心热,此为伤乳而也,宜主之;胸膈膨满,呕吐痰涎,此因停痰而 也,宜枳桔主之。若吃乳过多,满而自溢者,不须服药,惟节乳则 见自止矣。
和中清热饮
引用姜水煎服。
【方歌】和中清热饮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攒,藿香砂仁合成剂,水煎徐服可安全。
温中止吐汤
水煎,冲磨沉香汁服。
【方歌】温中止吐白豆蔻,茯苓半夏共生姜,临服沉香汁加入,专治 乳自寒伤。
平胃散
苍术(炒) 陈皮 浓朴(姜炒) 甘草(炙) 麦芽(炒) 砂仁(研)
引用姜水煎服。
【方歌】小儿伤乳多吐 ,平胃调中功可见,苍陈浓朴甘草偕,加入麦砂姜一片。
枳桔二陈汤
引用姜水煎服。
【方歌】停痰 乳不能安,枳桔二陈汤最先,枳桔陈半苓甘草,生姜加入实时痊。
赤游胎中毒热成,皮肤赤肿遍身行,头面四肢犹可治,若归心腹命难生。内服犀角蓝,外用砭法敷神功,百日之内忌砭血,贴涂二法可安宁。
【注】小儿赤证,多由胎中毒热而成。或生后过于温暖,毒热蒸发于外,以致皮肤赤热而肿,色若丹涂,游走不定,行于遍身,故名曰赤游风。多发于头面、四肢之间,若内归心腹则死。治法当服。如不愈,继以,外用砭法刺出毒血。毒甚者,敷以;毒轻者,不用。在百日内者,小儿忌砭血,以其肌肉难任也。须用猪肉贴法,或以末,鸡子清调涂之,甚效。
犀角
牛蒡子(炒) 犀角 荆芥穗 防风 连翘(去心) 金银花 赤芍药 生甘草 川黄连 生地黄
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犀角解毒药最良,牛蒡犀角合荆防,连翘银花赤芍药,甘草川连生地黄。
蓝叶散
蓝叶(五钱) 黄芩 犀角屑 川大黄(锉,微炒) 柴胡 栀子(生,各二钱) 川升麻(一钱) 石膏(一钱) 生甘草(一钱)
上为粗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五分,去渣,兑竹沥一酒杯,煎三两沸,放温,量儿大小用之,气怯弱者,可去大黄。
砭血法
口吮毒血各聚一处,用细瓷器击碎,取锋芒者,将箸头(即筷子)劈开夹住,用线缚定,两指轻撮箸梢,令瓷芒对聚血处,再用箸一根频击,刺出毒血。砭后毒甚者,以敷之;毒轻者,砭后不可用,恐皮肤既破,草乌能作痛也。如患在头者,不用砭法,只宜卧针倒挑患处,出毒血则愈。
神功散
黄柏(炒) 草乌(生)
上各为末,等分,用漱口水调敷(按:以不用为佳),频以漱口水润之。
猪肉贴法
用生猪肉切片,贴于赤肿处,数数更换。
涂法
儿生无皮有二端,父母梅毒遗染传,或因未足月生早,无皮赤烂痛难堪。梅毒换肌,胎怯能痊,外敷清凉鹅黄粉,毒解形完肤自坚。
【注】婴儿生下无皮,其证有二∶或因父母素有杨梅结毒,传染胞胎,故生下或上半身赤烂,或下半身赤烂,甚至色带紫黑;又有因月分未足,生育太早,遍体浸渍红嫩而光。二证俱属恶候。遗毒者,内服,外用或敷之;胎元不足者,内服,外用稻米粉扑之。毒解形完者,谓解去毒瓦斯,其皮自渐渐生完而坚实矣。
换肌
当归 生地黄 赤芍药 川芎 皂刺 土茯苓 金银花 连翘(去心) 甘草(生) 白芷 苦参白藓皮 防风
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无皮换肌消毒治,四物皂刺土茯苓,银花连翘草白芷,苦参白藓共防风。
当归饮
何首乌(制) 白藓皮 白蒺藜 甘草 当归 生地黄 白芍药 人参 黄 川芎
水煎服。
【方歌】当归饮治儿无皮,面白肢冷服最宜,首乌藓皮白蒺藜,甘草四物共参 。
用水泡之,没指半许,露一宿,面上有浮起如云片者,轻轻取之,微带清水,视其多寡,对小磨香油亦如之,以顺搅为度,用鸡翎搽之自愈。
鹅
黄柏(生) 石膏( ,各等分。)
共研为细末扑之,湿则干扑,干则用猪苦胆调搽。
法
早稻白米作粉,时时扑之,其皮渐生。
万物春生夏热长,儿生同此变形神,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曰一蒸。变长百骸生脏腑,蒸增智慧发聪明,十八五百七十六,变蒸既毕形神成,变蒸之状身微热,耳尻骨冷无病情。
【注】天地生化万物,必以春温、夏热。儿之初生,变生形神亦同此理。自生之日至三十二日,曰一变;至六十四日,曰一蒸。变则长其百骸,生其脏腑;蒸则增其智能,发其聪明也。曰十八五百七十六者,谓十变五蒸之外,又有三大蒸,合计五百七十六日也。
变蒸既毕,形神俱足,此后则不复变蒸矣。然每变蒸之时,其状惟身微热、耳冷、尻骨冷,而无他病情状。盖以阴阳和变,生化形神,故无他病情状也。身微热者,以阴阳氤氲变蒸之气而然也;耳尻冷者,耳尻属阴,以阳不伤阴,而与阴和之象,故不热也。
【按】变蒸既曰生五脏六腑次序,又曰包络、三焦二经俱无形状,故不变不蒸。夫包络乃周身脂膜联系百骸脏腑者,三焦乃躯壳内气充满百骸脏腑者,变蒸时岂独不及之耶?
其说不经,细阅《灵》《素》自知,附辨以俟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