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神针疗法
太乙神针属于药卷灸法的一种。太乙,是尊贵的意思。
清代高士宗日:“太乙者,无上至尊,犹之众职环会而为贵人也。”《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帝日:天符岁会何如?歧伯日:太乙,天符之会也。”此疗法对于某些顽固疾病取效甚捷,故名之为“神针”。
太乙神针是与“”同类而药物不同的一种疗法。是在“雷火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二者为一元二歧,是传统灸法的发展。它最早见于唐代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该书中载有“太乙神针”方药的组成、主治、功能、用法等。可见“太乙神针”疗法定名于唐代。但是,自唐而后,文献记载很少,到清代雍正时,才有人撰编私刻,而印册极少,流传不广。即有获者,亦秘而不传,故几乎趋于绝迹。《中国医学大辞典》载:“雍正间,潮州镇军范培兰,留心寿世,遍阅方书,有道人踵署,传以此法,其制与雷火针同,而药皆纯正,且用法,隔布七层,不伤肌肉,非若铁针与金石艾灸,令人傍徨畏惧。末有秀水杜文澜跋,谓同治甲子春,得是书于旧好王省三司马,以原刻穴图病原,间有舛误,因略加考正,重授梓人”云云。因为文中有“道人踵署”句,故有人臆说此针出于“异人”、“神人”之手等等,此乃故神其说,无大意义。
由于此法来源于民间,简便易行,效果较好,故清以后流传的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如《太乙针方》、《太乙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唯咸丰六年,沧州人叶圭对此有了改进,指出“不如以针为灸,较为妥当,取效亦速”。并开始使用“面碗隔姜灸之”的方法,在“太乙神针”灸术的基础上,又有了改进。
【操作方法】
一、方药组成
关于太乙神针的方药组成,社会上流行版本和杂志所载不完全相同,现介绍几种供参考选用。
1.人参120g、参三七240g、山羊90g、千年健500g、钻地风500g、肉桂500g、川椒500g、乳香500g、没药500g、穿山甲240g、小茴香500g、苍术500g、祁艾2 000g、甘草1 000g、麝香120g、防风1 200g,共为细末备用。
2.甘松3g,乳香、没药各12g,牙硝1g,牛膝、川乌、独活各12g,三棱、草乌各1.5g,白芷、羌活各1.2g,桂枝、薄荷、麻黄、穿山甲、防风、杜仲、丑牛各6g,丁香、樟脑各1.2g,南星1•2g,细辛6g,降香3g,明雄、全蝎各4.5g,麝香6g,秦艽6g,艾绒15g,硫磺3g。共为细末,备用。
二、制针
将细软绵绒三四层,平铺于板上,艾绒约15g,药末约15g,匀撒于纸上,卷成20cm长,直径约3cm的针管,愈紧愈好,一端以绒绳扎,一端以牛皮纸封固,制成后,再用蛋清涂刷数遍,令其阴干,切勿日晒,俟蛋清干透,即包存备用,密藏防止漏气,防潮湿。
三、施灸
施灸时将针在火上燃烧,针须烧透而不可烧焦。待针烧好后,按所定穴位,放上布垫,针置布上,使热力由皮肤而达肌腠,使药力由经络而达病所。初下针时,必须紧按,俟热力高沸时,即轻提慢按。如患者感觉热力过高,则增加布垫,热力低弱,则减少布垫。总以调整到适宜温度为准则。温度过高,可伤及肌肤,温度过低,则功效不大。每穴约灸10~15分钟,冷则易之,每灸5~7次为度。
【主治病症】
本法主要对于体质衰弱,长年久病,风寒湿痹,寒性腹痛等突病效果较好。对某些妇科病也有良效。
一、强身健体
气海、关元。脾胃虚弱,加中脘;身体虚弱,加足三里、三阴交。施灸时间:气海穴在立春前后5天灸;关元在立秋前后5天施灸。
二、头痛
神庭。
三、卒头痛
口眼歪斜、牙关紧急、失音、语謇:客主人、颊车、地仓、合谷。
天突、膻中、气海、丰隆。
中脘、气海、神阙、足三里、天枢。
六、胁痛
期门、三阴交、阳陵泉。
七、痹证
身柱、风市、曲池、合谷、环跳、血海。
足三里、中脘、期门。
九、五劳、七伤诸虚证
膏肓。
十、脱肛
百会、命门。
命门。
上星
十三、水肿
水分、丹田、天枢、小肠俞、脾俞、三阴交。
十四、偏瘫
环跳、风市、阳陵泉、肩髃、曲池、合谷、足三里、绝骨。
十五、疝气
关元、曲泉、三阴交、大敦。
十六、带下证、白浊、月经不调
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脾俞、肾俞。
十七、脏躁
肝俞、期门、气海、行间。
十八、白内障
光明、足临泣、合谷、阳陵泉。
十九、小儿消化不良
脾俞、中脘、天枢、神阙、足三里。
此外,某些局部疾病如关节、肿块、麻木、疼痛等也可以在局部施灸。
【注意事项】
1.室内温度要求适中,以防感冒,施灸前检查患者有否禁忌证,施灸穴位应常规消毒,尤其是瘢痕灸,以防感染。
2.施灸程序一般是先上部、背部、后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灵活运用。 .
3.患者须采取舒适体位,放平艾炷,尤其是小儿和配合有困难的患者更应小心,防止艾炷倒伏,热灰脱落而灼伤皮肤。
4.严格区分瘢痕灸和无瘢痕灸,艾炷选择要适当。初灸时艾炷燃烧不可太尽,慢慢增加温热程度,以皮肤出现红晕为好。
5.一般的局部红润不处理。切忌在灸处用力摩擦。若局部出现小水泡,可用敷料包扎一下(不擦破皮),让其自行吸收。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头穿破,排出水液包扎即可。化脓灸要包扎好灸的部位,并严密观察局部变化,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待其自愈。若有感染时,应按外科化脓感染常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