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附于"鹿茸"项下。其原动物为雄性的梅花鹿及马鹿。市场上分花鹿角和马鹿角两种。

  [原动物]

  同鹿茸项下。

  [采制]

  分砍角与脱角二种。砍角一般在10月至翌年2月间,将鹿杀死后,连脑骨劈下风干即成,成品多为双角连在一起。脱角多在3~4月采收,此时为雄鹿的换角期,鹿角自然脱落,故不带脑骨。

  [炮制]

  锯成长段,用热水浸泡,捞出镑片,晒干即成。

  [药材及产销]

  同鹿茸项下。

  [名称] 鹿角 Cornui Cervi

  [产地及销售习惯] 产地同鹿茸,此外台湾亦产梅花鹿。花鹿角主销浙江地区;马鹿角主销全国各地,多用为制造鹿角胶的原料,甚少直接入药。

  [化学成份]

  含胶质25%,磷酸钙50~60%,碳酸钙及氮化物等。

  1.花鹿角:呈分枝状,三岔或四岔(台湾产者只三岔)。长约30~50厘米,左右两枝对称。主枝稍向后面弯曲,直径约3厘米;侧枝向两旁伸张;枝端渐细;基部有盘状突起俗称(珍珠盘)。表面红棕色,侧枝末端白色;无毛,有光泽,具状突起及棱纹。质硬,断面周围白色,中央灰色,并有细蜂窝状小孔。气无,味微苦。

  以质坚、有疣状突起(骨钉)、光滑者为佳。

  2.马鹿角:形状和花鹿角相似,具3~6岔。全长约50~60厘米,直径3~6厘米。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具不显著的突起。断面外围白色层极厚,中央多灰黑色,有的微呈红色,具粗蜂窝状孔。气无,味咸。

  以粗壮坚实、无枯朽者为佳。

  [效用]

  [性味] 咸、温。

  [功用] 益肾补虚,瘀。

  [主治] 虚劳内伤、腰脊筋骨疼痛、疮疡等症。

  [用量] 5g~10g。

  [禁忌] 凡阴虚有火阳强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