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

  本品为次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凡是牡蛎牡蛎属(Ostrea)动物的贝壳殆皆可入药。市售品多为数种牡蛎贝壳的混合物,但主要为近江牡蛎、大连湾牡蛎与长牡蛎。

  [原动物]

  牡蛎Ostrea spp.-软体动物门Mollu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假瓣鳃目Pseudolamellibranchia,牡蛎科Ostreidae

  牡蛎科仅牡蛎(Ostrea L.)一属,世界总计约有100种左右。我国沿海的牡蛎种类,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56年调查,接近20种。据我们收到的药材样品鉴定,计有下列6种。

  本属动物早期即固着于他物上生活,故贝壳形态有各种各样的变化。贝壳有左右两片,形状不相等。左壳较大而凹,固着在他物上;右壳较小而平坦,呈盖状。贝壳表面生有鳞片,并常有其他幼小的牡蛎固着。成体时无水管、铰合齿(可以有小齿)、足纹及前闭壳肌、而且足退化,外套线不明显。

  1. 近江牡蛎

  Ostrea rivularis Gould (Crassostrea rivularis)--牡蛎科Ostreidae

  海产软体动物。壳大型,极厚,左壳比右壳稍大。体型多变化,有圆形、卵圆形、三角形和长形。

  右壳较小,壳面稍不平,环生同心鳞片,鳞片的形状随年龄而变化。在1~2年生的个体中鳞片平、薄、脆,有时呈游离状。二年至数年生的个体鳞片平坦,有时在后缘起伏成弱小的水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相叠,坚厚如石。壳面有灰、青、紫、棕、黄等色。壳内面白色,边缘有时具淡紫色。肌痕大,形状不规则,大多为半圆形或肾脏形。肌痕的位置随着壳形变化,外壳呈三角形和长形的,肌痕位于背后方;呈卵圆形的,肌痕往往位于中央背方和前背方。脊也随着个体的大小而有强弱,并与壳顶后方的前凹陷成反比,在大型的个体中无前凹陷,脊强大;在较小的个体中有较深的前凹陷,但脊不明显;中等大小的个体,前凹陷和脊介于中间型。因此前凹陷和脊随着个体长大逐渐消失和增强。

  左壳较右壳更坚硬,更厚大,壳面与右壳相似,同心鳞片层次更少,更强壮,在某些标本中鳞片层上具不明显的放射肋和皱褶。壳内面白色,铰合面不阔,韧带槽的阔度约为长度的三分之二。

  肉质部:鳃的弯曲度根据体型而有变化。一般长形者比较直,圆形者比较弯。心室肉红色,心耳间孔大,心耳呈长筒状(与密鳞牡蛎的完全不同)。外套膜缘的触手分二行,内行为单排细长的或间有短小的触手组成。外行的触手在各个体中变化较大,分为三:(1)一排大触手与一排小触手交叉排列;(2)一排小触手与一排大触手分别排列;(3)二排小触手与一排大触手交叉排列。

  近江牡蛎最适于繁殖在海水盐度10~25%的江河入海处的泥滩上。垂直分布自低潮线至7米深度。因为近江牡蛎个体大,肉量多,生长率快,地理分布面广,生活在河口入海附近有丰富食饵的海水淹及的浅处,垂直分布不很深,养殖操作上比较方便,所以它已成为我国沿海渔民主要的养殖对象。

  壳呈不规则的卵圆形、类三角形、长圆形等,大小不等,通常长10~15厘米,宽4~6厘米,厚0.3~2厘米,但也有小者长仅5厘米,大者长可达50厘米以上,厚0.6~4厘米,宽可达8厘米以上。壳外表面呈灰色、浅灰棕色或灰蓝色,呈层状,并有弯曲的粗糙层纹;壳内表面呈类白色,平滑,有光泽,基部有横纹,无光泽;边缘有波状层纹。左壳较右壳厚而大,不平坦,因左壳固着在岩石上,故壳外表面常有海螺、苔藓类等水生生物着生,壳的表面常有洞,洞内有小贝壳;右壳薄而小,较平坦。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白色,层状。气无,味微咸。

  以个大、整齐、无杂质、无泥土、不破碎、里面有光泽者为佳。习惯认为左壳较右壳好。

  [效用]

  [性味] 咸涩,微寒。

  [功用] 盆阴潜阳,敛汗,涩精止带,化痰软坚。

  [主治] 虚劳烦热盗汗遗精崩漏、带下及瘰疬痰核等症。

  [用量] 10g~30g。

  [禁忌] 虚寒者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