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红景天
学名:RhodioLa rosea L.
1.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植物,花茎直立,高20~35厘米(最高可达46厘米)。主轴粗壮,直径5~15厘米,根长20一40厘米,顶部直径1-3厘米。单株花茎20~50个,多者达1 90个,单叶,互生,花茎基部叶片疏而小,上部叶片较多,叶片长圆形、椭圆状卵形、椭圆状披针形,基部全缘,上部具疏锯齿,长3-6厘米,宽l一2厘米,无柄,顶端急尖或渐尖。花序伞房状,密集多花,宽s一+厘米;雌雄异株,雄株明显多;萼片4 (稀5),披针状条形,背部略带紫色;花瓣4(稀5),黄色或黄绿色,线状披针形或长圆形,长约3毫米,尖端钝;雄蕊8,较花瓣长,花药黄色,鳞片4,长约1毫米,锥圆形;心皮4(稀5)。瞢荚果4,披针形,长6-8毫米,顶部外弯,果实成熟时呈棕色或棕褐色,成熟之前为绿色或黄绿色。种子呈披针形,长约2毫米,棕色或淡棕色。见彩图1、2。
2.分布与生境 蔷薇红景天分布在欧洲北部至前苏联、蒙古、朝鲜及日本。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的阿尔泰地区,山西省五台山区,河北省密云、怀涞、兴隆、崇礼、赤城、蔚县、涞源等县,内蒙古赤峰等地。多生长在1 700~2 200米的高山顶部的砂石地、山坡草地、砾石堆、灌丛及疏林下。土壤多为山地暗棕壤或碎砂石。
蔷薇红景天根及根茎中红景天苷含量较高,此外,还含有络隆维(Rosavidine),此成分药理作用不亚于红景天苷,同时此成分为本种所特有,可以用来区别其他种红景天。蔷薇红景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对于低海拔地区的夏季高温多湿等不利生长的环境,适应性比其他种红景天强许多,这对于红景天在低海拔地区引种栽培比较有利。本种红景天已在辽宁省东部海拔300~500米的山区引种成功,并且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
3.药材表面特征 野生的蔷薇红景天药材全体呈不规则的圆锥状,全长10~25厘米不等,表面褐色或棕褐色,上部粗,下部渐细。根茎粗壮,上部具多数分枝,多数排列在一个平面上,许多短而粗的分枝根茎相互堆积在顶部,形成明显的“狮子头”形状,直径3-10厘米,单个的分枝根茎粗1-2厘米,长2-3厘米,根茎顶部有时残留少数枯萎茎杆,并具多个圆形或半圆形花茎脱落痕迹,有时具少数干枯顶芽,芽的外部包有多层膜质鳞片,根茎断面为黄褐色或棕褐色。主根常能明显看出,呈圆柱形,有的稍扭曲,长10~20厘米,直径0,5—2厘米,老根表面多呈深褐色或棕色,表面常具脫落栓皮,内部常枯朽,枯朽部分为棕色或黑棕色。幼根细而长,表面褐色或黄褐色,断面淡褐色。药材全体质轻而脆,易折断,具特殊的玫瑰香气,口尝后有明显涩味感,见彩图4、5。
韉訌栽的蔷薇红景天药材,全体仍为圆锥状,多数无明显主根,根系发达,每条根的粗细、长短大致相等,侧根多。药材全长10~15厘米,表面褐色或黄褐色,有时因产地加工方法不同,色泽有棕色或棕褐色的。有的药材为防止破碎,外部多用细线绳将全部药材捆在一起。根茎较短,顶部仍具“狮子头”!形状,直径3~10厘米,分枝根茎长1-2厘米,粗1厘米左右。药材断面黄褐色或棕褐色,老根内部很少有枯朽,气、味与野生品相同,但质重。有的药材在加工时将顶部根茎剪下留作种栽,因此,这样的药材顶部不具有“狮子头”形特征,见彩图3。
4.药材显微特征 蔷薇红景天的根茎横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12~16列木栓层细胞,皮层约占半径的1/4,皮层内可见大小不等的枝迹。异型维管束2-5个,均为无限外韧形。根茎中心部位散布有较多的外韧型维管束和少数周韧维管束。无髓,各部薄壁组织内含有细小的草酸钙方晶,见图2-1。
蔷薇红景天幼根的横切片内可以见到木栓层细胞8~13列;皮层约占半径的1/6,韧皮部较狭窄,约占半径的1/6,筛管群及韧皮薄壁细胞较小,纵向排列。形成层明显,环状。木部约占半径的2/3,由导管及木薄壁细胞组成,导管径向排列,维管束为无限外韧形。老根的木层和木质部中均可见木栓环,与形成层呈同心环状,木栓环由5—7层木栓化细胞组成。薄壁细胞中含有众多淀粉粒。各部薄壁组织中均分布有油细胞,见图2-2。
5.药材粉末特征 蔷薇红景天根茎粉末呈灰白色,导管众多,主要为螺纹,薄壁细胞内有细小草酸钙方晶。色素块不规则,多见。木栓细胞黄棕色,多角形。淀粉粒椭圆形或尖圆形,多为单粒,偶尔见有复粒,见图2-3-A。
根的粉末呈棕色或淡棕色,导管较多,多为螺纹。木薄壁细胞多见,常见有油细胞。不规则的色素块较多。木栓细胞黄棕色,表面观多角形,横断面观细胞扁平狭长,排列整齐。淀粉粒多为单粒,偶有2-3个分粒组成的复粒,淀粉粒椭圆形或类圆形,脐点点状,层纹隐约可见,见图2-4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