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作用部位

  药物作用部位

  现将已经研究过的中药按药理作用分类如下:

  (1)主要用于抗感染的药物:有、黄柏黄芩大青叶、、鱼腥草金银花连翘等单味药及银翘、等复方。

  (2)抗寄生虫病药:驱肠有槟榔苦楝皮使君子南瓜子石榴皮鹤草芽;抗阿米巴药有白头翁鸦胆子等;抗疟药有常山甜茶、青篙等;抗滴虫药有苦参蛇床子等。

  (3)抗肿瘤药:主要有莪术薏苡仁山豆根斑蝥、野百合冬凌草等。

  (4)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有具有全身麻醉作用的洋金花;有镇痛作用的延胡索祖师麻徐长卿;有镇静、催眠作用的酸枣仁夜交藤;有抗惊厥作用的天麻牛黄等单味药和复方;有解热作用的柴胡黄芩、等及安宫牛黄九;有中枢兴奋作用的马钱子五味子等。

  (5)主要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有局部麻醉作用的草乌蟾酥细辛等;还有主要显示骨骼肌松弛作用的八角枫锡生藤轮环藤等。

  (6)主要作用于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强心药有黄花夹竹桃(包括成分黄夹甙)、铃兰(包括铃兰毒甙)、(包括去甲乌药碱)与福寿草等单味药以及、人参等复方;抗冠心病心绞痛药有丹参(包括丹参素)、川芎(包括川芎嗪)、赤芍红花桑寄生益母草以及复方冠心2号方、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抗心律不齐药有苦参常山灵芝槲寄生等;降血压药有杜仲野菊花臭梧桐夏枯草猪毛菜罗布麻等,以及升高血压休克枳实(包括其成分对羟弗林、N-甲基酪胺)、青皮等单味药及、生脉液、参麦注射液等。

  (7)主要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有桔梗艾叶芸香草矮地茶满山红、金龙胆草等单味药及复方、复方灵芝等。

  (8)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有山渣、麦芽枳实陈皮佛手乌药鸡内金吴茱萸等单味药及复方甘楞散、、等;还有重点作用于肝胆系统的、茵陈胆道汤、、复方及清胰汤等。

  (9)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有木通茯苓猪苓泽泻玉米须等单味药及、等复方。

  (10)具有子宫兴奋作用及抗生育作用的药物:有、红花牛膝蒲黄益母草等单味药及具有抗孕激素活性的莪术复方。此外,还有能终止妊娠的姜黄及抗生育药棉子提取物棉酚等。

  (11)主要具有调整内分泌系统功能的药物:有影响甲状腺功能的海藻昆布黄药子及 对实验性甲状腺肿有一定作用的甲瘤丸;有显示降血糖作用的地黄知母山萸肉地骨皮等单味药及、、等复方。

  (12)主要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生血药有阿胶当归女贞子鸡血藤等;止血药有三七槐花白及小蓟茜草、、侧柏叶仙鹤草等单味药及云南、庐山止血粉、等复方;降血脂有山碴、灵芝、泽泻、、决明子何首乌等单味药及三黄泻心片、灵甙片等复方;升高白细胞有人参、刺五加千金藤等。

  (13)能影响兔疫功能的药物:促进兔疫功能的有人参、黄芪刺五加党参、灵芝、女贞子等单味药及(酒及散)、复方灵芝、、参杞冲剂、等复方;抑制免疫功能的有大蒜花椒漏芦等。

  (14)具有强壮作用的药物: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灵芝、枸杞麦冬淫羊藿,蜂皇浆、冬虫夏草等单味药及龟龄集、等复方。

  (15)外用药物:有明矾补骨脂等外用药及一些具有抗真菌作用的单味药以及外用消灵等复方。

  由于中药药理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临床工作的深入,也促进了植化工作分离与提取的研究,以及制剂的改革;同时临床疗效的验证,也增加了药理研究的信心。由于植化分离提取和药理研究密切配合。特别是中药研究和中医理论密切结合,能更快地出成果。近年来,已用药理手段和方法,开展了对中医治则的研究工作。如活血祛瘀、扶正培本、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等,把有关中药及按中医理论组合的复方,比较系统地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召开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学术报告会,中药研究论文数量日益增多,内容质量亦逐步提高。但中药药理研究同中药发展的历史相比,时间还很短,成就还是初步的,中药药理学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距离全面阐明中药药效作用原理及其体内过程,还存在很大差距。尚有待今后的研究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