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膏方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马膏”等类似于膏滋药物的记载。书中对痈疽有这样的描述:“发于腋下,赤坚者曰米疽。oo…不砭者,涂以互膏。”但是它主要用来治疗外科、伤科的疾病。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其组成中就有经熬煮而成的胶饴。《金匱要略》中记载一些以“某某煎”命名的方剂,在加工方法上已与现代的膏方相似。如《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中的,《黄疸病脉证并治篇》的,其制法已类似现代?般制膏滋方的方法。如大,用大乌头5枚,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纳蜜1升,煎令水气尽。这种制备方法与现代膏方的制作方法大致相同。这也是膏滋方内服的最早记录。由此可见,在汉代或汉代以前已经有了膏剂。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收载了一些膏滋药,如华佗等。
上述的这些方剂其作用还是以祛邪治病为主,并不十分强调其补益的功效,与现代意义上的膏方还有一定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