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民族药发展遭遇三大瓶颈

  目前,贵州省以中药民族药为主体的医药产业已成为全省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从2000年到2007年,贵州医药产业总产值从33亿元增长到110亿元,其中民族药约占了50%的比例。然而,贵州民族药业发展面临着诸多瓶颈:3000多名民族民间医生失去执业资格、销售渠道不畅、开发门槛过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贵阳出席中国民族医药论坛会的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谈了自己的看法。

  难过医保门槛 民族药销售渠道不畅

  2000年,全国民族药有865个国家批准文号,但进入《医保目录》的只有47种,进入《基物目录》的只有70种。2004年版的《医保目录》增加了不少中成药、西药品种,但民族药品种一直保持不变。医保门槛障碍,直接造成民族药品销售不畅,大量民族药处于医药市场主渠道的边缘。

  “民族药的价格相对低廉,概括地说,民族医药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也就是方法简易、应用方便、行之有效、价格低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认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现代医药在穷乡僻壤的覆盖率相对较低,这些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相当严重,这就给“简、便、验、廉”的民族医药留下了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从疗效和费用两个方面来看,民族医药是不可或缺的卫生资源。

  对于民族药进入《医保目录》的问题,许志仁表示,我国《医保目录》两年一修订,在2006年版《医保目录》中,民族药的品种与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实际效果上看,纳入目录中的民族药还是远远不够。许志仁建议,贵阳民族药厂家应加强与医疗机构进行合作,进行民族药药品疗效的再评价。只有通过医药沟通,获得更多能够说明药品疗效的数据与依据,并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专家学者甚至是普通民众了解到药品的疗效,才能大大提高民族药被纳入《医保目录》的可能性。

  研发标准升级 民族药开发门槛过高

  苗药、民族药开发,面临着高门槛。2002年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把大部分民族药的地方标准升为国家标准,增加了民族新药研制和审批的难度。目前,对民族医药的审批主要是西药和中药专家说了算,国家新药评审专家库至今还没有一位少数民族医药专家。

  许志仁表示,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食药监局等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了两年多的研究,并出台了中药、民族药审批办法。办法明确规定,对于中医、民族医的一些古方、经典方、可以免除一期临床研究试验,直接进入二期临床试验。这样就可以为企业节约了投入,缩短了研发时间。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会长诸国本认为,较之中药几千年、西药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民族药真正走向全国只有十几年的历史。民族医药开发新药从“偶然发现”开始,一般要经历民间习用、医生验方、院内制剂、地方标准、国家标准五个台阶。在对待民族药开发问题上,不能忽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民族药本身的特性,把民族药和西药放在一个起跑线上搞“新药”开发,不是我国民族药该走的路。诸国本建议由民族地区制定民族药标准,审批这些药品;由民族地区按标准开发和生产药品,条件成熟时择机升为国家标准,这才是中国民族药发展的路子。“实践证明,贵州首次制定的150多个地方标准,都经受了历史和临床的考验。到2003年,98%的民族药品种都升了国家标准。这不仅促进了贵州医药产业的发展,还培养了一大批的医药人才。”诸国本说。

  医药脱离 民族药失去发展源头

  据统计,目前 ,贵州省有4200多名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只有50人,中级职称的只有100人,初级职称的仅有20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颁布实施后,全省有3000多名拥有一技之长的民族民间医生失去执业资格,不能从事医疗活动。另一方面,目前贵州仅有9所民族中医医院,10个民族医药特色专科,医药严重脱离,不利于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针对不少民族民间医生失去执业资格的现象,许志仁建议,对于有一技之长的民族民间医师,考虑通过当地群众评议、专家考核等方式,授予这些人执业医师资格,让他们合法行医。这不仅有利于解决民族医药人员的就业出路问题,也有利于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诸国本表示,民族药是在地方群众和民族医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应用的传统医药,它一般要经历从群众发现到形成验方、载入著作、扩大临床、最终成为新药的漫长过程。只有大量的民族医生工作在临床一线,源源不断地发现和提供经验,现代民族药的开发才有源头活水。如果废医存药,个别民族药品可能仍会有所发展,但整个民族药群体就失去了开发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