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南阳中药材基地建设

  南阳,作为张仲景的故里,早有“三步一药”之称。

  南阳,山清水秀,独特的地理环境适宜栽培药用植物,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俨然是一个“天然药库”,因此南阳素有“华药之乡”的美誉。

  如何开发利用好南阳这一天然中药材宝库?为使中医药产业尽快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市实施了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自2002年开始,我市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倾力打造“中医药都”,如今中药材基地遍及南阳盆地,真可谓“满山遍野花盛开,处处可闻药飘香”,许多农民依靠种植中药材,正把发家致富奔小康的梦想变为现实。

  建基地带产业 南召辛夷甲天下

  南召是辛夷的原生区。据南召县志记载“元明之间,广为栽植”,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辛夷是木兰科木兰属腋花玉兰和望春玉兰的花蕾。南召辛夷内在的挥发油含量居全国同类产品之首,被国家药典列为正品。

  “近年来,南召县立足山区中药材资源优势,把辛夷基地建设作为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的突破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走以基地促开发、带产业的路子,推动辛夷基地规模迅速膨胀,效益持续攀升。”9月8日,南召县委书记赵景然谈及发展辛夷产业时如是说。

  南召县云阳镇西花园村1300口人,种植辛夷60多万株,年产干药27万公斤,产值270多万元,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就达2100元。目前,西花园村已实现了“五通”(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被国家授予“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称号。这是南召县营造环境、构筑辛夷发展“温室”为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

  创新机制,创造宽松环境。该县成立了由一名县委常委任组长的辛夷开发领导小组,把发展私有辛夷林作为突破口,旗帜鲜明地保护非公有制林权人的合法权益。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明确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在资金方面,采取注入世行贷款、长防林建设、农综开发、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以及协调信用社小额贷款等资金,强力扶持辛夷产业发展。

  明确产权、订单生产。该县华龙辛夷开发公司和农户签订合同,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实行“订单农业”,由公司向农户提供资金、技术、物资服务,并依照合同按保护价收购药农的辛夷,农户则必须按照GAP标准生产,并直接对公司出售。

  坚持科技长入,推动标准化生产。该县辛夷基地建设始终保持在较高的层面上,特别对辛夷主产区3个乡镇10个行政村7万亩辛夷进行有机管理,从种植到采收加工严格按照标准化进行管理,提升了产品档次,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目前,南召县辛夷种植基本实现了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管理规范化、质量标准化格局,现辛夷总面积达23万亩,年产量3360吨,占全省总产量的80%,占全国总产量的40%,面积、产量均居全国之冠。2000年,南召被国家林业局首批命名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辛夷之乡”,同年9月,被科技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绿化道地中药材辛夷规范化种植基地县”;2002年,南召辛夷被国家经济林协会命名为“名特优经济林优质产品”,同年南召被国家质检总局注册为辛夷原产地保护地域;2005年,南召辛夷通过国家有机产品认证。

  研究·示范·带动“大资源”变成“大产业”

  南召辛夷基地建设,只是我市推动中药材生产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为提高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品质,我市规划并逐步建立了十大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中药材生产基地已基本上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范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格局。

  据统计,我市目前能确定的中药材就达2357种,储量达2.5亿公斤,品种数量占全国的20%以上,总储量占全省的1/4以上,其中传统名贵的道地药材就有30多种,且多为无污染有机药材。

  针对山区盛产大量野生药材的特点,近年来,我市紧紧抓住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相关措施,加快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并科学制定了《南阳市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规划》,按照GAP和SOP标准,逐步建立了南召辛夷、西峡山茱萸、内乡黄姜、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以及、桐桔梗杜仲麦冬天麻等十大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此外,柴胡金银花丹皮银杏五味子连翘射干等20多种中药材的发展势头也非常喜人。在2007年“河南省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推选活动中,经评审委员会严格考评,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4个中药材种植基地榜上有名。

  目前,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8万亩,位居全省首位。其中,山茱萸占全国市场60%,辛夷占70%,栀子占20%。

  中草药规模化种植,首先要确保中药成分和品质不会下降。为此,我市成立了中药材开发办公室,组织大批科研人员,利用一个个“百草园”,进行科研攻关,坚持科技长入,实施中药材标准化生产。近几年,西峡山茱萸、南召辛夷、方城裕丹参、唐河栀子和半夏5个中药材基地先后获得国家原产地保护认证,西峡、内乡两个山茱萸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中心认证。此外,我市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山茱萸与辛夷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已通过科技部的验收。

  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孕育了一批中药企业,中药企业的迅速崛起,又带动了中药材基地的发展。以宛西制药为例,为保证中药材原料品质,他们把药材基地作为第一车间,选择了8个山茱萸基地,全部按GAP标准种植,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订30年不变的合同,统一管理,统一回收,使20万粮农变药农。

  实施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打造出了南阳中药材的品牌声誉,南阳中药材迅速走出盆地,汇入全国大市场。目前,以南阳健民药业公司为龙头,以市、县、乡三级医药购销供应站及批发零售网点为主体的中药材流通网络已经确立。中药材生产基地还先后与国内知名的大型制药企业签订了长期收购合同。同时,北京同仁堂、天津天士力等著名中医药企业纷纷与南阳“联姻”,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大型药材市场也先后与南阳结缘,为南阳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