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地藥材具有優良品質
道地藥材具有優良品質,是中醫藥行業的特有品牌。道地藥材亦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知識產權屬性,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讓品質優良的道地藥材深入人心是中藥從業人員肩負的責任和時代的趨勢。新道地藥材的打造和原有道地藥材的維護也可以借鑒國內外其他行業打造和維護品牌的經驗。
史料的發掘與整理
道地藥材的形成有其歷史和文化因素。限於古人的知識結構與資訊交流的局限性,歷史上的醫藥學家對於同一種藥材的認識並不完全一致,往往出現幾種最優產地並存的各家學說。如白芷有祁、杭兩系;麥冬有川、杭之別;菊花則出現杭菊、懷菊、亳菊、滁菊等並存。這一切發生在地域廣袤、歷史悠久的國度並不足為奇。古人最早記載或稱讚過的,並不一定全面真實地反映其道地性,本草書上沒有記載的也不能簡單否認就不是道地藥材。對道地藥材的歷史沿革進行深入研究,既是對祖國寶貴文化遺產的傳承,也為發展道地藥材奠定了基礎。以辛夷為例,寇宗奭在《本草衍義》中曾經提到,「有紅紫二本,一本如桃紅色,一本紫色,今入藥者,當用紫色」。由於該書的影響,宋代以後,紫玉蘭為辛夷的觀點被廣為引用,現代的植物誌中將紫玉蘭(Magnolia liliflora Desr.)冠以辛夷之別名,一度被收入藥典。經過筆者的文獻考證與實地考察,寇氏記載的紫玉蘭,實際為供觀賞的園藝種,並未入藥。河南南召山區生長的望春花,實為古今辛夷的主流品種。因為此地當時非政治與文化中心,加之古代交通不便,並沒有作為辛夷的主產區寫入本草書。
地方誌為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大遺產,現存的地方誌裡面,特別是有關民俗與物產的記述尤豐,實為本草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參看地方誌,對於了解天然藥物資源的歷史,道地產區的變遷都將大有裨益。例如懷山藥可在明代《懷慶府志》中查到。我曾經到位於北京柏林寺的首都圖書館的善本書庫對明清時期,陝西、甘肅、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浙江、四川等有關地區的地方誌進行過查閱、分析,受益匪淺。以往地方誌資料多不對外開放,獲得不易,使得這一寶貴資料沉睡多年。可喜的是,現在多數地方誌已經影印出版,為道地藥材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佐證。
發掘史料(本草、方書、醫案、正史、地理總誌等),探討道地藥材起源與發展的歷史沿革,可為現代的科學研究提供大量的素材。文獻的考證與現代實驗研究互為補充,是道地藥材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種質基因庫的完善
雖然藥用植物經過引種改良或選育,藥用動物經過馴化,藥材的質與量可能大大超過其野生物種,但是保存中藥材的基因資源是亟待重視的工作。令人憂慮的是,現在著名道地藥材人參和三七野生資源瀕臨滅絕或已經滅絕,這給我們敲響了亡羊補牢的警鐘。動物藥也是一樣,因為隨著飼養條件的快速變化,飼養動物的物種也在變化,藥材的性狀有明顯的變化。例如雞內金,過去主要來自家庭自然放養,以米、穀、蟲為食的走地雞,藥材色金黃,片大,厚實;現在卻主要來自籠養,以飼料餵養的速成雞,藥材色暗淡至暗綠,片小而薄。在培植和飼養條件的變化對其療效的影響尚未研究清楚前,應該將現有物種的基因保存起來,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在Wakehurst公園內建成千年種子庫(Millennium Seed Bank),收集的種子經過低溫處理、密封保存於此,是世界上最宏偉的植物保護項目,目標是在2020年,收藏全世界四分之一植物的種子。中國種質資源的保存工作起步較遲,邱園的經驗值得借鑒。可喜的是,中國國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質基因保護中心2002年在浙江大學啟動,計劃在10年內建立1600種動物和400種植物的基因資源庫。2007年,中國西南野生生物種質資源庫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並投入試運行,已完成了3千種10129份種質資源的標準化整理和整合,採集了15028份重要野生植物種質資源,並實現了710種1764份種質資源的實物共享。2008年,中國首座現代化的國家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亦在北京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內落成並正式運行,已首次系統、大規模開展了我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收集工作,其中已入庫藥用植物種質2萬份,實現了對193個科1017個屬種子的長期保存,保存期為50年。
我們認為無論是國家的還是地方的種質基因庫,都應該把道地藥材種質基因的保存作為重要內容,列入保護計劃,使道地藥材種植基因的保護落到實處。
品質評價體系的優化
道地藥材往往以人們慣用的質量標準,特別是外觀性狀特徵作為藥材品質評價標準,如寧夏枸杞以粒大飽滿、色暗紅、肉厚、味微甜等性狀特徵優於其他產地的枸杞。但這些描述有隨意性和不確定性,因此建立道地藥材科學的品質評價體系十分重要。筆者曾提出了中藥鑒定的標準流程,一些新的技術和方法,如DNA分子遺傳標記技術、化學指紋圖譜技術、組織形態三維定量分析、生物效價檢測等也為建立道地藥材的系統品質評價體系建立了基礎。我們應當考慮從種源開始,到臨床評價的綜合體系。綜合使用這些品質評價方法,將有助於使道地藥材的品質穩定而且可控。
一些關於道地藥材品質評價的研究課題也迫切需要開展,如:
1)道地藥材性狀特徵的系統記述,特別是其有別於非道地藥材的特徵以及栽培馴化後性狀特徵產生的變化,以便快速鑒別道地與非道地藥材。
2)系統探索道地藥材性狀特徵與組織結構的關係,開展組織化學研究,建立形態學指標與內在品質的相關性,使對道地藥材品質控制由宏觀到微觀,更具可操作性。
3)道地藥材的形成與物種自身遺傳基因和生長環境之間有關,通過應用DNA分子遺傳標記技術和化學指紋圖譜技術比較道地與非道地藥材的基因特徵和化學特徵,建立道地藥材特有的品質特徵,力求對藥材的道地性予以現代的科學詮釋。
4)結合道地藥材特有的品質特徵,開展相關的藥理活性研究並結合臨床綜合評價,驗證道地藥材的傳統功效並探索其可能特有的療效。
產業鏈的鑄造
道地藥材的形成和發展涉及人文因素和自然因素。道地藥材品牌的維護與打造,是一項綜合的大工程。需要官、產、學、研、商的緊密配合,才可構造道地藥材生產的產業鏈。有相當一部分藥材,並無明確的產地概念,是不是就形成不了道地藥材了呢?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藥材都有明確的道地與非道地之分,「非道地藥材不處方」的說法則過於機械了。我們應該從實際國情出發,規劃知識產權與市場戰略,列出有療效、有貨源、有潛力的品種的候選名單,打造道地藥材的新品系。做到使百姓能看得見、吃得到貨真質優的好藥材。
「江山代有才人出」。既然道地藥材為優質中藥的代名詞,那麼新的時代能否鑄造出新的道地藥材呢?答案應當是肯定的。
記得中國大陸「文革」時期的1968年,我還在上小學,毛澤東主席將非洲朋友送給他的?果轉送給入駐清華大學的「首都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一時間,全國各地紛紛組織盛大的慶祝遊行,分享領袖關懷,人們還將?果製成蠟質模型加以供奉。當時?果對中國人來講是神秘稀罕之物。
漆樹科植物?果(Mangifera indica L.)原產印度,為熱帶著名水果。中國的本草書籍中亦有提及。廣西百色地區的右江河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帶,陽光充足、土地肥沃。獨特的地理條件,為?果落戶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科技人員的參與,為?果種植業提供了技術保障。如今百色地區?果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60萬畝,並培育出了金煌?、桂七?、台農一號、紅象牙?等幾十個品種,在市場上很受歡迎。日前,我到百色地區進行實地考察,並參加?果綜合利用的國際研討會。大會吸引了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前來,廣西中醫學院鄧家剛教授研究團隊有關?果葉綜合利用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
壯鄉河谷的「中國?果之鄉」產業鏈的形成,為打造新的道地藥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