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食療文化

  藥膳、食療是基於中醫藥學的「藥食同源」理論而發展起來。此理論的根據是,藥物能治病是基於藥物的寒、熱、溫、涼的藥性(四氣),以及酸、苦、甘、辛、鹹的滋味(五味),以偏治偏(例如:以寒藥制熱病)。中醫先祖們認識到除藥物外,日常食物亦有四氣、五味之分。雖則食物的偏性不及藥物,以食物的藥性而言,一般只有溫、涼、平三性,但由於是日常食用之品,故食物起到治病的作用不可輕視。古代最著名的藥膳、食療方見於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醫聖製作了「當歸生薑羊肉湯」治寒疝及產後血虛裡寒的腹痛。繼而至唐.孟詵將前代醫家發現的食物藥性歸納,編成《食療本草》。

  今期文章主要介紹一般日常食品的涼、溫及其偏性給廣大讀者作為一般參考。

  以上食物是根據中醫學的理論談其藥性及偏性。如根據西方醫學及營養學談其營養價值,則可能另有宜忌的說法。兩種學說對食物的療效在很多情況下殊途同歸,但亦偶有迥然不同的結論。

  舉例以南瓜(番瓜)而言,明《本草綱目》認為南瓜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補中益氣之效。根據此條的藥性、氣、味、歸經而歸納,南瓜偏於升、補作用。從中醫藥學角度而言,南瓜對糖尿及血壓高這類偏溫性病的患者不會是食療佳選;但西方營養學家認為南瓜含有鉻和鎳微量元素、瓜氨酸、精氨酸、麥門冬酸、腺嘌呤、甘露醇等氨基酸,俱能增加胰島素分泌,亦有降血壓之效。所以,讀者在採用藥膳、食療作治療、養生、保健之前,最好先請教專家。

  最後一提的是,烹飪的方法及配料亦會影響食物的藥性。例如煎、炸或加上如茴香、八角、玉桂等辛熱配料的熟食,就算其原材料是涼性,製作好的食品會偏於溫、熱。

  編者按:中華醫藥版邀得國際藥膳食療學會合作,逢隔周一(雙周刊)推出《辨證食療》專欄,由本地中醫專家及營養學者執筆,撰寫臨床對證食療專文。

  國際藥膳食療學會的成員來自本地大學中醫藥學院的專家、教授、本地中醫師及營養師,學會致力提倡和推動藥膳食療文化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