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县致力打造“中国桑蚕之乡”

  近年来,那坡县以建设“生态佳县”为目标,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以八角、玉桂、桑蚕、烤烟、中草药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绿色经济”,采取有力措施做大做强桑蚕产业,着力推进桑蚕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致力打造“中国桑蚕之乡”。

  该县立足资源和气候优势,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主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采取“政府推动,科技拉动,龙头牵动,示范带动”的有力措施,扩大全县桑园面积,增加饲养量,进一步扩大桑蚕生产总体规模,提高桑蚕生产质量和效益,促进桑蚕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2008年上半年,全县新增桑园种植面积11572.7亩,全县桑园面积累计已达3.067万亩。饲养大蚕4688张,鲜茧产量21.17万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13.7万公斤,同比增长184.2%;销售收入489.38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54.3万元,同比增长262.2%。

  政府推动,划定发展新格局

  那坡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8℃左右,年降雨量在1400毫米—1600毫米之间,常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如春,素有“天然空调”的美誉,非常适宜发展桑蚕业。该县充分利用气候优势,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建设“三带一点”特色桑蚕带。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要求,形成了城厢镇永宁村至平孟北斗村、百合百合街至百南乡百南村、百南乡百南村至百省乡下华村公路沿线三个产业带及百都乡一个点的“三带一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算准一本“经济账”,念好两部“三字经”

  ——算准一本“经济账”。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强效益比较宣传,引导群众发展种桑养蚕。“如种一亩水稻,按年亩产1000斤计算,年产值1200多元,而种桑养蚕一亩年产400斤鲜茧,产值高达4400多元,扣去成本,一亩净赚3000多元。”该县蚕业站站长农仕文说。为加快推进桑蚕产业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将2008年作为“桑蚕年”来重点发展桑蚕生产。由于桑蚕生产周期快,有利于农村家庭户的资金周转,使群众对种桑养蚕的效益看得见,摸得着,充分调动了群众种桑养蚕的积极性,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

  ——优政策。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坚持合同种植合同收购,该县桑蚕生产龙头企业——广西那坡高山茧丝绸科技有限公司在收购保护价的基础上随行就市,严格按照区内鲜茧市场收购标准,明确收购等级和价格,不随意压级压价。加大收购环节的监督力度,明确茧层率21%以上,上茧率和化蛹率均为95%以上。建立蚕茧价格公示制度,将区内外蚕茧市场价格动态及时告知蚕农,实现蚕茧收购环节的公正公开。实行桑蚕生产奖励制度,设置进厂销量优秀奖、亩均产茧量、新增面积等优秀奖项,对桑蚕产量和效益表现突出单位和农户进行奖励。实行交售鲜茧价格奖励制度,凡交售1公斤鲜茧由公司奖励乡(镇)人民政府0.6元、县桑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0.4元。鼓励蚕农建设小蚕共育室,对老桑园达500~800亩的连片区域布局一个年供1000张以上的小蚕共育室,由政府扶持每个小蚕共育室资金5000元。今年以来,县财政局、扶贫办、民族局等部门共投入336.5万元扶持桑蚕产业的发展,主要用于苗木补贴,桑苗基地建设,小蚕共育基础建设,新桑农技术培训等。

  ——强管理。200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那坡县2008年蚕桑生产实施方案》,调整充实县桑蚕生产领导机构,设立桑蚕生产服务站,围绕促进“三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高)及可持续发展,推行目标管理,把桑蚕生产列为“构建和谐那坡经济目标管理考评”内容之一,千方百计推进桑蚕生产工作。通过召开桑蚕生产现场会,签订管理责任状。通过强化目标管理,层层落实责任,把各项工作指标量化;加强管理督查,县桑蚕工作领导小组每个月定期或不定期对乡(镇)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部门协助服务,县农业部门重点抓好种植规划、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积极为发展桑蚕产业献计献策,多次请技术员和养蚕能手深入乡镇村屯现场指导,帮助蚕农掌握种桑养蚕新技术。强化市场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广西壮族自治区蚕种管理办法》和《茧丝流通管理办法》,对蚕种和鲜茧进行统一引进,统一催青,统一发放供应。建立健全小蚕共育网络,全县共完成39个小蚕共育室的新建和改建工作。推广小蚕共育达100%,逐步实现小蚕共育专业化。县工商、经贸、农业执法等部门加大了对蚕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科技拉动,促进质量新提高

  ——实施“富脑工程”。“外出取经学习让蚕农开拓了视野,富裕了脑袋,鼓足了干劲。”该县蚕业站站长农仕文说。该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多次组织人大代表、村干部代表、桑蚕大户等先后到宜州、横县等地观摩学习,兄弟市、县的优质桑蚕生产基地的高规模、高科技和高质量让代表团成员大开眼界,看到桑蚕种养的广阔前景,增强了信心。</P><P>  ——打造技术服务队伍。以县蚕业站、乡(镇)蚕业技术员、村技术员为骨干,打造业务精干乐于奉献的技术服务队伍,为蚕桑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同时,采取技术员划片包村指导、生产期间到场指导等方式,对蚕农开展技术培训,做到县、乡(镇)、村、屯层层有桑蚕生产技术员。2008年以来,全县共举办种桑养蚕技术培训班57期,受训人员达1.2万人(次),印发资料1.31万份,发放技术光碟400多套。

  ——引进优良品种。为加快生产能力发展,该县引进“桂桑优12”、“桂桑优62”等高产高效杂交桑树组合,并无偿把苗种送到各村种植。引进的桂桑优系列品种,生长周期短,叶大,产量高,同比原来桑树1亩桑1年多饲养2张蚕,每亩增收2500多元,相较优劣,桂桑优系列桑树优势凸显,今年推广猛增到2.5万亩。同时,全面推广“桂蚕一号”、“桂蚕二号”等新育成的高效品种,茧层率、出丝率和增产率得到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