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靠放蛇归山?

  9月底,浙江绍兴市林业局将1万条人工繁育的幼蛇放归野外,希望它们能成为当地治理鼠患、改善生态的尖兵。将如此之多的蛇人工投入自然环境,尚属前所未有的一次尝试。这些刚刚爬出养殖场的小家伙,究竟能否承担如此重大的“使命”呢?

  回顾:“放蛇归山”补充食物网

  9月23日上午,一万条长20多厘米到半米不等的幼蛇分装在13只板条箱里,在绍兴市林业局的森林公安民警和小龙养蛇场的员工“护送”下开赴野外,先后来到预计的放归地———东白湖自然保护区和汤浦水库库区。在不久前经考察确定的几个放蛇点,工作人员打开一个个木箱,小心将里面的幼蛇倒出。不到一分钟,大部分幼蛇便迅速藏到树叶下或钻入泥土,消失在他们的视线中。

  近年来,广东一些地区开始尝试在田间小规模放蛇,目的是为了防治农田鼠害。而绍兴的这次放蛇行动,为何放的却是些根本吞不下老鼠的幼蛇,而且还要放到远离农田的山林里呢?

  “其实我们放蛇不光为了灭鼠,主要是为综合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绍兴市林业局森林公安处的资源负责人赵锷说。“蛇放在水田里,容易惊扰村民或被人捕杀,还可能吃掉不少青蛙蝌蚪。”只有筷子大小的幼蛇,即便在野外偶尔碰上,也不会造成太大的“视觉恐慌”。

  本次放归的幼蛇为乌梢蛇、王锦蛇两种,均属浙江最常见的无毒蛇类,生长快,适应力较强,而且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近年来,浙江省的野生蛇类资源由于滥捕已受到较大破坏,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稳定,鼠患加剧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而等到明年夏天这批幼蛇长大一些,就能成为捕鼠能手了。

  而对一些当地居民对“蛇灾”的担心,赵锷也认为没有必要。“猫头鹰狗獾等蛇类天敌在这些地区不算太少,能够控制蛇的数量。”

  中国科学院成都动物研究所的丁利博士也认为,把本地常见蛇种放归野外,理论上对当地食物链和生态环境应该不会有什么不利影响。加之这批放归幼蛇的上几代也是来自周边附近地区,不至于破坏当地蛇类基因库的稳定。

  前景:返乡幼蛇前途几何

  据介绍,本次选择的两处放归地都是封山育林开展较好的地方,约9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除了水域基本就是密集的森林,而且污染少、远离周边村镇和人群活动。东白湖自然保护区是浙江最大的自然湿地,汤浦水库则为绍兴市区居民饮用水的取水点,生态价值都颇为重要。

  ——容易成活?

  “这两处也是我们平时工作接触比较多的,经过长期观察认为比较适合蛇类生存。”赵锷说,当地9月底的气温冷热适中,幼蛇在野外过上一两个月就将进入冬眠,相对容易成活。今后至少一两年内,市林业局还将结合这两处的日常观测、巡视工作对放生幼蛇进行保护和长期监控,通过当地猫头鹰和鼠类数量的变化评估放蛇的生态影响。

  ——存活不多?

  丁利却表示,几周到一两个月大的幼蛇在野外很容易被其他动物捕食,而且往往不能及时找到安全的冬眠场所,能在明年春天仍存活下来的不会太多。另一方面,受环境容量所限,在野外每种蛇1平方千米内的平均成体数量也很少超过10条。“这次放归的1万条幼蛇哪怕只有少数能最终长成,当地也未必容纳得了。”

  ——无需放归?

  浙江大学细胞生物研究所的蛇类专家杨友金副教授认为,乌梢蛇、王锦蛇并非当地濒危物种,应该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恢复其种群,没必要特意搞放归。“如果非要做的话,也应该对当地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尤其大规模的野外放生更要慎重。”

  实际上,尽管我国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曾对研究野生蛇类做了大量工作,但国内至今在这方面尚有许多空白,蛇类的野外生活、繁衍规律等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要算清它们在一个地区内的合适数量,并进行人工干预,也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思考:养蛇场能否成为“保护伞”?

  6个月前,绍兴市林业局与诸暨的小龙养殖场签订协议,委托这家已有五六年经验的民营养蛇企业提供1万条幼蛇用于放归。今年8月以来,一批批幼蛇从孵化室里破壳而出,并在养殖场开设的野化园区中得到了锻炼,其中的健康活泼者赢得了自己的返乡“车票”。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的吃蛇肉、用蛇皮之风,中国南方许多地区的野生蛇已数量锐减,有些地方甚至专门考察时都很难看到蛇了。既然野生动物养殖场曾成功使得鸵鸟、银狐等一些有经济价值的动物逃脱了灭绝厄运,那么在吃蛇用蛇之风短期难以根除的情况下,人工养蛇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乃至为补充蛇类野外种群提供资源呢?

  “蛇要喂活食,人工养殖成本高,不易形成规模。”杨友金曾为浙江多家养蛇场提供技术指导,对这个行业的现状却不是很乐观。他表示,蛇的感知能力和捕食方式使它们在正常状态下只能以活的鼠、蛙或蜥蜴等小动物为食,虽然目前市面上已经有了用特殊气味引诱蛇吞食的配方饲料,但仍无法完全替代活体投喂。

  据介绍,浙江一些规模、效益比较好的养蛇场都是药用,幼蛇孵出不久就被加工成药材,几乎不需要饲料成本。一般的蛇至少2、3年才成熟,如果一直喂到可以“吃肉剥皮”的大小,就不怎么划算了。

  此外,目前还只有少数实力较强的养蛇场能基本解决繁殖关 ,许多养殖户仍然依靠每年从野外大量捉蛇补充,对野生蛇资源造成破坏。“关键还是保护生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光靠发展养蛇并不能显著改善野生蛇的处境。”杨友金说。

  新闻背景:浙江绍兴田鼠缺少天敌,泛滥成灾。浙江绍兴市林业局放生1万条蛇,希望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1万条蛇被放归“奔赴”绍兴县汤浦水库湿地保护区和诸暨市东白湖两个自然保护区,担起维持生态平衡的任务。据悉,这个“灭鼠军团”是由绍兴市林业局出资5万元,委托蛇场孵化的,养殖场用了6个月,才将这1万条小蛇孵化出来。

中医大全

中医名词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