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凤丹种植濒临减产萎缩

  铜陵凤丹素与白芍菊花茯苓并称为安徽四大名药。由于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铜陵所产的丹皮被历代医药实践证明为药效最好。记者7月25日在铜陵凤丹的主产地顺安镇凤凰山走访了解到,祖祖辈辈沿袭种植的凤丹濒临减产萎缩,而与凤凰山一山之隔的南陵丫山丹皮产业却搞得“有声有色”。同是丹皮产区,却是两种景象。种植面积减少

  “凤丹”因为产于铜陵凤凰山地区而得名。这里气候温润,光照充沛,特别是砂壤质地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自古以来盛产优质凤丹。目前产区主要集中在顺安镇凤凰山和钟鸣镇部分区域。

  25日,记者赶至顺安镇凤凰村时,村民周友兰正领着几名帮工在将丹皮根从其茎外抽出,并按粗细分类置放。周友兰说,这两年村里很多曾以丹皮收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药农都出去打工了,一到采挖期时就得雇人帮忙,村里的丹皮种植面积在减少。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种植面积上,铜陵凤丹已由鼎盛时期的万亩以上,衰退至当前不足两千亩;凤丹年产量已由原先的1500吨下降至现今的100吨左右。

  据了解,丹皮生长周期一般需要5-8年,且需轮作,土地利用率低。前几年由于丹皮价格行情低迷,致使大量药农改种油菜芝麻玉米花生等作物。

  顺安镇凤凰村村民安奇方说,他家种了两亩丹皮,1996年下籽的,每年下两次肥料要花费1000元,今年亩产750公斤左右,采挖晒干后以每公斤18元卖给药贩,除去肥料、种子、人工等成本,12年的辛苦钱所剩无几。他说:“发愁的是,现在肥料价格越来越高,种植丹皮不划算。”

  近年来丹皮根腐病发病严重,影响了丹皮的产量和质量,也让一部分药农打起退堂鼓。

  由于凤凰山周边工矿较多,农民打工的收入,已远高于丹皮的种植收入。丹皮的种植收入在农户的经济总收入中由原先的80%下降至现在的10%左右,种植群体多为妇女、老人。

  凤凰村作为全省首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坐拥凤丹资源优势,眼下却面临着栽种面积锐减的严峻现实。

  产业化进程较慢

  铜陵凤丹是特殊农产品,货紧则价扬,而种植过多卖不出去就赔本。丹皮市场近十年来经历了行情下跌、低谷徘徊、止跌回升的几个发展过程。我市一些药农也经历了市场行情冷暖,有过甜头也尝过苦头。

  上世纪九十年代,丹皮市场看好,多方的争购促使生产大踏步发展,铜陵丹皮产量逐年增长。1999年以后丹皮销路不畅,价格陡降,步入了漫长的七年低谷期,这期间我市许多药农只挖不种。由于疏于田间管理,丹皮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下降,特别是凤丹加工质量严重下滑,以至于市场上一度没有凤丹与连丹之分,铜陵凤丹品牌被周边地区堂而皇之地冒用。

  铜陵学院经济管理系叶松说,丹皮种植是一个“少了不行,多了没用”的行业,生产周期长,市场变化大,如果没有形成产业链,药材价格就不可避免地随着市场跌宕起伏。农户分散种植抵御不了市场风险。

  推进铜陵凤丹产业化的呼声由来已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铜陵县将凤丹作为全县实施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重点攻关,先后开展了凤丹GAP规范化种植,凤丹种苗组织培养等科研、示范工作。但到目前为止,除了一家药企利用牡丹叶制成牡丹系列保健茶外,没有见到其他实质性的科技转化成果。

  2004年9月成立的省牡丹皮协会作为我省中药产业化第一个省级民间行业协会,也因为种种原因,目前陷入瘫痪。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组织加以协调、规范和指导,小贩压级压价现象又沉渣泛起,药农的种植积极性受到挫伤。

  还需“对症下药”

  之所以产业化进程较慢,市药品检验所所长周高翔认为,凤丹种植以小农经济为主,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缺乏规范化种植管理,产量、质量都不高。另外,深加工利用率低,市场信息不畅,都是铜陵凤丹产业化的硬伤。

  与凤凰山相邻的南陵丫山,近年来实施牡丹产业化经营。当地引进了一家旅游公司,种植两千多亩牡丹,打造“花海石林”风景区。该县何湾镇丹皮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0亩。

  据介绍,南陵县何湾镇行政区域内种植的凤丹,和铜陵县顺安镇、钟鸣镇一样,都属于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范围。市农委一位工作人员说:“同一竞技平台上,人家种植面积在增加而我们的却在萎缩,值得深思。”

  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徐正托惋惜地说,铜陵凤丹全身是宝。就目前而言,对其综合开发利用远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地步。

  “铜陵凤丹优质资源却做不到优价。”市商务局刘翔说,想把铜陵凤丹卖上好价钱,必须延伸凤丹的产业链,不断开发新产品,才能稳定种植户的信心,扩大铜陵凤丹种植面积。

  “一个三七带动云南一个州的产业 。”徐正托说,对凤丹皮的开发利用有着广阔市场前景。

  他认为,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调控作用,有针对性地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凤丹研究开发,避免盲目开发,少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