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烽县南望,青山变成“聚宝盆”
金秋九月,走进息烽县南望山麓腹地的小寨坝南中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各地药商纷至沓来,将山中的宝贝尽收囊中。村民张树林种植的20多亩太子参已成熟,全家人采挖了一上午卖得7000多元,将刚考上大学的儿子轻松地送进学堂。
息烽县南望山一带平均海拔1300米以上,山高林密、地广人稀,一直以来,村民们靠传统种植为生,常年入不敷出。近年来,该县依托地区小气候特点,采取抚育管护、订单种植、基地示范三种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彻底改变了南中、田兴等10余个村2万多群众守着“金山”过穷日子的命运。
野生药材成了“绿色银行”
息烽野生中药材极为丰富,主要分布南山山脉一带,面积约3万余亩,药用植物多达350多种,是黔北一带少有的中药材生长聚集区。该县按照“采大留小、采密留稀、采后回植”的原则,引导农户对野生中药材进行抚育管护。
南望山中的联丰村盛产野生“续断”,曾因过度采挖面临绝迹。为了保护好这一资源,该县将其划分为禁采区和限采区,并派出技术人员蹲点,指导群众科学采挖,还在附近的老厂村建立了80亩种源圃,以每亩90元的补助,组织村民对林地进行割草、砍刺和补种。而今,漫山遍野的“续断”长势喜人,每到收割季节,村民便上山“取宝”。
村民王昭明两老已年过半百,靠山吃山尝到不少甜头,去年一季光采摘五倍子就卖了5000多元。据该县药办负责人介绍,三年来,该县已实施野生药材抚育管护26000多亩,预计年产值500多万元,惠及农户3000余户。
零风险拉动大产业
“中药材种植不比其他农作物,虽然产值高,一旦卖不出去就是一堆废草,只有签了合同,我们心里才有底。”在小寨坝南极片区,药农们吐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息烽县“公司+农户”的订单式药材种植,完全规避了药农的市场风险,中药材产业呈稳步推进的良好态势。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息烽南山一带就有不少人尝试着种植中药材,由于技术跟不上,再加上药市变幻莫测,村民们一直不敢涉足。田兴村妇女郑传群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4年,她只身到施秉等地“取经”,学成归来与贵阳、遵义等地药商签订了销售合同后,承包了400多亩地种上中药材。两年后,部分金花石蒜进入采收期,一季就卖了13万余元,一时间在该村引起轰动。去年,她又将种植规模扩大到2000多亩,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女能人,跟着她一起发展的农户达170多户。
郑传群成功的秘诀,完全归结于订单式操作。为了推广这一经验,该县积极与省内外各大药市联系,并依托进驻县内的汉方、太和等制药企业发展订单式药业,对农户进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按照合同规定,企业或公司免费向农户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服务,定价回收产品,农户几乎不花一分投入,也不愁没有销路。
零风险的种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短短几年,该县药农发展到1000余户,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年产值1400多万元。
像孙志江这样的大户多达20余家,中药材种植为群众开辟了广阔的致富门路。为做大做强订单药业,该县已拟定计划,力争使中药材种植抚育面积扩大到30000亩,将其打造成新兴支柱产业。
反租倒包农民实惠多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这是该县培育壮大中药材产业的又一举措。中药材种植的种类繁多,市场开发潜力大,但受边远山区“小农”经济的制约,许多经济价值高的新品种很难推广。
如何引导中药材种植朝着规模化、高效益方向发展?该县先后引进贵州仁德、贵州千草等多家公司,以反租倒包的模式在各大药区分别建立示范种植基地,农民不但拥有固定的土地收益金,还可到基地打工挣钱,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先进的种植管理技术。
贵州仁德绿色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今年入驻该县后,以每亩200元的价格租用了500亩土地引种经济价值极高的金瓜蒌,并就地招聘了16位农民作为固定工人,农忙季节,到该公司打工的当地村民多达上百人,月工资均在1000元以上。
南中村村民钱志斌算了一笔收入账:出租9亩地年收入1800元 ,夫妻二人打工每月又挣2000多元,全年总收入超过25000元。钱志斌坦言,他并不满足现在的收入,最终目的是求取种植“真经”自己当老板。
目前,息烽已相继建立了2000多亩太子参、金瓜蒌和皂角示范基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多人,这批基地新型农民,将成为引领该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