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 中药产业稳步壮大

  柞水地处秦岭南麓,与八百里秦川仅一岭之隔,海拔形成了落差大,自然带跨度长的阶梯状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量适中,光照时间长达1980小时,无霜期长,非常适合中药材的生长,中草药品种有1208种,年产10吨以上的大宗品种有60多种,悠久的历史为柞水人民留下了十分丰富的种药、采药、制药的经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品种繁多的中草药资源,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

  近年来,柞水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抓住省委、省政府启动陕南药源基地建设以及列入省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等机遇,按照“抓示范、促规模,抓规范、提效益”的工作思路,逐步把中药产业发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产业之一,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绿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止2007年底,全县累计发展各类中药材24.5万亩,其中木本21万亩,草材3.5万亩,形成了中药种植、中药工业、中药商业、中药研发相配套的产业体系。

  中药工业:2003年5月以盘龙制药集团为龙头,启动建设了盘龙生态产业园区,园区雏形基本形成,医药工业对县域经济推动作用不断显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水电路等配套改造已经全部到位,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省市及有关方面的认可。目前已引进入园项目16个,总投资2.97亿元,园区企业年生产能力达10亿元以上。截止2007年底,全县医药工业产值达2.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9亿元,上缴税金1600万元。

  中药商业:成立医药公司两个,中药材协会33个,建设销售信息网点5个,创建了柞水药业信息网页,建成柞水中医药展览馆,发展中药材营销大户268户309人,药材流动通畅,销售率达95%以上。

  中药研发:成立了盘龙医药研究所 ,培训药业技术骨干近3万人;大部分地道药材种植技术已经成熟;部分高精尖的药物提取企业相继落户柞水;医药科技投入比例提高;五味子、二花两个品种的药源基地GAP认证正在申报之中;制药企业已有三家通过GMP认证;流通体系逐步健全,产业发展积累了雄厚的实力。

  目前,柞水全县上下一心发展中药产业的气候已经形成,药农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产业发展的链条已基本形成,野生抚育和人工种植面积也具一定规模,医药企业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中药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十二五期间,柞水继续坚定不移的培育壮大医药产业,推动现代医药产业再上新台阶,坚持园区承载、龙头带动、定单保障、基地支撑、科技引导的思路,以被确定为全省扩权强县试点县为契机,建设以木本中药材为主的生产基地,严格按照GAP标准规范操作,保证质量,扩充总量;以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建设为动力,大力推广“林药结合”模式,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本着因地制宜、区域连片的原则,更好地发展中药生产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在中药种植上,按GAP标准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6万亩,总量达30万亩;中药加工上,按GMP规范,实现产值10亿元,销售收入8亿元,盘龙生态产业园入园企业30户,培育龙头企业10户,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中药流通上,实现就地销售和网上销售相结合,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实现互动;中药研发上,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拉长,以现代科技抵御市场风险,增加农民收入。力争6个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GAP基地认证,以五味子、二花、秦艽三叶木通红豆杉为主,把“秦巴药苑”这块招牌推向国际市场,实现“秦巴药苑”---华中五味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和国家GAP认证的中药现代化示范县两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