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县中草药种植业发展侧记

  漳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根据上世纪80年代普查,共有中药材种类230多种。

  漳县远离工业污染源,土壤、水质和大气及环境条件良好,完全符合无公害生产条件,非常适宜各类农作物及中药材的生长发育。发展中草药产业,漳县得天独厚!

  但是,漳县中草药的种植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低谷,农民在传统农作物种植与贫困之间挣扎。在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漳县决定抓住市场经济发展的机遇,充分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甩掉贫穷的“帽子”。

  在种植的前期,由政府租赁农民的土地,进行种植和试验。一年之后,种植中草药的效益远远高于种植小麦等传统的农作物,自此,漳县农户种植中草药的序幕自发拉开,漳县的经济也开始跨上发展的新台阶,步入新征程。预计今年全县中药材产量达到3000万公斤。

  这是种植户的福气,也是漳县的福音!

  大草滩的新变化

  2005年,是漳县大草滩乡酒店下社的何九生最高兴的一年。这一年,他种植的1亩地膜单产达到300公斤(干货),以每公斤10元出售,收入3000元,纯收益2580元。中草药的种植,让何九生尝到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甜头,2005年以来,何九生坚持种植当归,现在他家盖起了漂亮的房屋,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和何九生一样,2005年以来,酒店村当归规模化种植的典型村、典型户效益十分明显,酒店村300亩地膜当归平均亩产达250公斤,亩产值2500元,亩收益2080元。当初的贫困户现在面貌焕然一新,成为当地的富裕户;当初的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的富裕村,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当地的特色——中药材。

  石咀村是大草滩乡偏远的一个山林区,属典型的高寒阴湿山区。这个村有农户295户,农业人口1503人,人均耕地2.1亩。以前,这个村在漳县乃至全省都是挂上号的特困村,村民住房是用石块垒起的,避不了风雨,经不住风寒。2003年以来,在漳县县委、县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大草滩乡党委一班人决心改变当地的贫穷面貌,他们深入农户,调查研究,确定了适合本村实际的发展思路,引导农民对当归的种植结构进行了调整,主要抓了地膜当归种植。2005年,石咀村种植当归2000亩,户均达到6.7亩,全村当归收入一万元以上的农户达48户,五千元到八千元左右的农户106户。如今,昔日贫困的石咀村发生了巨变:家家户户盖起宽敞明亮的新房,彩电等家用电器得到了普及,农用机动车、摩托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大草滩乡位于漳县西南部高寒阴湿山区,全乡有8个行政村、41个社、11726人,土地总面积35.3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9万亩,年降雨量400毫米。这里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种植中药材的最佳区域。当归一直是该乡农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也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种植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1—2004年间,每年中药材种植收入约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8%左右。2005年以来,由于雨水正常,产量大幅提高,加上中药材市场价大幅上涨,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根据实地产量和市场价估算,全乡3880亩当归,单产200公斤左右,总产77.6万公斤,亩收入2000元,总收入776万元。

  据漳县农业局局长王长海介绍,在漳县县委、县政府和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大草滩乡对当地的当归种植非常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产业结构搭配主见的合理,产业地位不断提升。

  据了解,为了促进当归的种植结构,漳县各部门都做了大量的努力。一是大草滩乡党委、乡政府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找准切入点,“大草滩乡农民要致富、旅游劳务加药豆”的思路,从政策扶持、资金收入、科技推广、品种结构优、科技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几年,农业部门投入蚕豆种子、地膜、化肥,政府协调小额信贷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使全乡上下形成了共识,群众积极性高,为今后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充分发挥中药材等农产品产业的功能,为发展中药材产业做好服务,近几年,大草滩乡把中药材产销协会的功能充分调动起来,能够为群众提供信息及技术服务,逐步把订单农业落到实处,为群众的产前、产中、产后加工销售起到积极作用,初步形成企业与农户、中介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三是积极示范引导,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按照大草滩乡实际情况和药材生长特点,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继续建好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乡,调动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种植的科技水平,在稳定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同时,大力发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四是狠抓农业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近几年,该乡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狠抓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贩运大户培训工作,使农民在药材科技种植水平和贩运大户的市场营销方面有了很大提高,有力地推动中药材发展,提升了漳县当归的知名度。

  另外,在种植技术方面,大草滩乡尽可能大地增加了科技含量,主要是扩大了合理轮作倒茬,以施有机肥为主;实施配方施肥,当归地膜覆盖独苗栽培,黑白地膜对比试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无公害生产技术,建立了GAP示范基地。另外,在培训上,漳县农业局技术员在该乡重点传授各类生产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户120户。通过培训科技示范户的辐射,该乡种植当归的积极性一年高过一年,收入也一年胜过一年。

  在采访中,记者见到这样的一组数据,足以反映该乡中草药的种植轨迹:大草滩全乡中药材2001年-2004年种植面积2400多亩,2005年种植面积增加到3880亩,占耕地面积的13.3%;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伴随种植面积的扩大,当地农户的收入也芝麻开花节节高;在2005年,仅当归一项,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就达145户,5000元到10000元的达到248户。全乡酒店、北沟寺、石咀三个村,近三年来累计购进农用三轮车360多辆,摩托车145辆,有90%的农户有了大彩电、VCD,有60%以上的农户对住房进行了翻修,农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中药材的新征程

  作为一个中药材生产地,在漳县,如同大草滩一样的乡村还有很多。

  中药材种植,是漳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

  漳县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根据上世纪80年代普查,共有中药材种类230多种,目前野生种类比较珍贵的有党参黄芪、赤勺、柴胡猪苓丹参冬虫夏草等。主要分布在二阴区和高寒阴湿区植被状况较好的草地和林地。每年采挖量较少,约占整个中药材产量的1%左右,但药用价值高,深受药商青睐。家种种类主要有: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甘草黄芩、、大黄、牛籽、防风、川贝、半夏等。其中规模化种植的为当归、党参、黄芪、柴胡、甘草黄芩板蓝根等;零星种植的为大黄、牛籽、防风、川贝、半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