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中药资源调查及保护系统初步建立杜仲、肉苁蓉保护措施确立

  本报北京讯 记者崔昕报道 日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所所长黄璐琦主持

  完成的社会公益研究专项“珍稀濒危中药资源调查及保护系统的建立——杜仲

  肉苁蓉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获得了2005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二

  等奖。该项目从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现状和保护出发,提出了其面临的问题及相应

  对策,填补了濒危药用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空白,并以两种珍稀濒危中药杜仲

  肉苁蓉为研究对象,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提出了杜仲和肉苁蓉的保护措施,也

  将为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科研人员根据多年来对中药资源实地调查的了解,利用全国资源普查的数据,

  对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濒危中药资源自身特点,对中药

  资源濒危和保护等级评价标准进行了探讨,初步制定了中药资源濒危等级量化评

  价标准,为中药资源濒危程度的评价提供了可操作的体系。同时,为了实施资源

  共享,提供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数据,设计并建立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数据库。

  此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快速准确的

  信息,而且对于政府部门的宏观决策和产业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此外,研究人员在对杜仲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中,通过对全国8省1市杜仲主产

  区的大范围调查,发现杜仲在全国的分布估计在300万亩以上,但绝数均为

  栽培种,野生存量极少,很多地区原有的成片野生杜仲现已消失,仅在深山中有

  零星单株,已濒于灭绝。我国是杜仲的原产地,野生杜仲仅分布在我国,对野生

  杜仲的保护迫在眉睫。研究人员使用SPSS10.0软件中的ONEWAY-ANOVA对杜仲节间

  距、叶长、叶宽、胸径等性状的平均值、方差、变异范围、变异系数、居群内及

  居群间方差及F值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杜仲在形态上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他们

  又运用RAPD技术对杜仲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初步研究,发现杜仲各居群平均多态位

  点数为38.8、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35.27%,Gst值为0.4585,表明各居群之间

  已产生了高度的遗传分化。该结果验证了形态学以及胚胎学研究的结论,表明杜

  仲种内的确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揭示杜仲种内存在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各居群

  内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通过研究科研人员指出,生长环境、自然灾害频繁、人

  类过度索取和破坏是野生杜仲濒危的外在因素,而内在濒危机制主要是果壳坚韧、

  种子不易发芽。从遗传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来说,对杜仲存在科学保护的必要。并

  建议在制定保护措施时,应当保护多居群的遗传变异,并促进不同地区种源的

  交流,避免单源的大面积栽培。提出对杜仲采取的保护措施,一是对现存的

  野生资源进行就地保护,尽可能的收集种子贮藏或进行繁殖,防止野生资源的灭

  绝;二是栽培资源的保护,建立尽可能包含多个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田间种质库,

  加强各地不同种源之间的基因交流,避免采用单一种源大面积种植,防止不同种

  质在人工选择的压力下消失。

  在对肉苁蓉的保护生物学研究中,通过对肉苁蓉主产区新疆和内蒙古阿拉善

  盟的多次考察,得到大量肉苁蓉生境及群落资料,发现荒漠肉苁蓉与管花肉苁蓉

  的生境和群落组成存在着显著性差异。通过比较荒漠肉苁蓉与管花肉苁蓉的解剖

  结构、种子特性,弄清了肉苁蓉适应沙漠生态所具有的组织结构特征,同时对寄

  生植物与寄主交接方式进行了初步探讨。在实验室人工培养条件下,科研人员进

  行肉苁蓉种子发芽实验并取得成功,其中荒漠肉苁蓉是首次获得成功。这为人工

  种植肉苁蓉提高种子发芽率,增加肉苁蓉接种率,同时也为列当科寄生植物与寄

  主间如何进行接触、交流等问题的探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科研人员还分别从形

  态学、DNA以及化学成分三个水平对荒漠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进行详细的对比研

  究。结果表明,荒漠肉苁蓉和管花肉苁蓉在形态上均存在一定的变异。科研人员

  认为,人为干扰与破坏是肉苁蓉濒危的主要外在原因。同时,由于肉苁蓉为特殊

  的寄生性植物,生活范围狭窄,遗传多样性低下以及种子成熟度参差不齐,生活

  力较低,种子发芽较困难,造成肉苁蓉出芽时间长,出芽率低等均是肉苁蓉濒危

  的内在原因。根据肉苁蓉自身的特性与特殊的生态环境,提出保护肉苁蓉得先从

  保护其寄主入手,在保护寄主、种植寄主的同时,大量接种肉苁蓉;保护现有的

  肉苁蓉药源地,实施严格的划片轮休禁伐及放牧;注意肉苁蓉的采挖方式以及对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等措施。

  据悉,此项研究日前已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