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止血药
【药用】蔷薇科草本植物龙牙草AgrimoniapilosaLedeb.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苦、平。归肝、肺、脾经。
【功效】止血,补虚
【临床应用】1.用于多种出血病症。
仙鹤草功能止血,作用广泛,可用于身体各部份出血病症,且无论寒、热、虚、实者均可应用。可单独服用,也可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常与旱莲草相须为用。如属于血热妄行,可配合凉血、止血如鲜生地、赤芍、丹皮、侧柏叶、藕节等品;如用于虚寒性出血,可配伍益气补气、温阳止血如党参、黄耆、熟地、白芍、炮姜、灶心土、艾叶等品。
2.用于脱力劳伤。
本品又有补虚强壮作用,可用治脱力劳伤之症,民间称之为“脱力草”,常与大枣同煎服。
【处方用名】仙鹤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大剂量一两至二两,煎服。
【按语】仙鹤草味苦性平,功擅止血,能治各部位出血病症,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作用显著,往往用为主药,可视病因兼夹情况适当配伍之。民间用治脱力劳伤,称之为“脱力草”亦殊有功也。此外,《滇南本草》称本品能有治疗赤白痢的记述,但现在临床上只用它止血与补虚两方面的作用,关于治痢这一点,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
【药用】马鞭草科灌木杜虹花CallicarpapedunculataR.Br.等的叶。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肝、脾、肺经。
【功效】止血,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多种出血病症
紫珠草有较好的止血作用,能治疗咯血、呕血、鼻出血、尿血、便血、及子宫出血等出血症候。尤以治肺胃出血证,疗效更佳,可单味应用,也可配仙鹤草、旱莲草等同用。此外,研末外掺,或取鲜叶捣烂外敷,还可治外伤性出血。
治疗疮痈肿毒或毒蛇咬伤,可用紫珠草适量煎汤外洗,有解毒消肿的功效。
【处方用名】紫珠、紫珠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五钱,煎服。研粉吞服,每次1~2克。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11号止血粉(《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紫珠草、茜草、白芨。治各种出血。
【药用】本品为兰科植物白芨的块茎。
【性味与归经】苦、甘、涩,微寒。入肝、肺、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咯血、呕血、衄血、外伤出血等症。
白芨收敛,功能止血,是一味止血药。者要用于肺、胃出血病症,可单独应用,也可配阿胶(蛤粉炒)、藕节、生地等治咯血;配乌贼骨等治呕血。
白芨又有消肿生肌之功,用治疮疡,不论已溃未溃均可应用,如疮疡初起未溃,配银花、贝母、天、乳香等有消散作用;如疮疡已溃、久不收口以及手足皲裂,有可奏生肌敛疮之功,往往研粉外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尘肺、肺痈、肺结核等病。
【处方用名】白及、白芨(洗净,晒干,切片用)、白芨粉(研粉,吞服,开水调服或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三钱,煎服。研粉吞服或冲服每次2~3克。外用适量。
【按语】白芨苦甘微寒,功能止血,能入肺胃,为吐衄咯血之要药。又能用治疮疡,未成者能予消散。已溃者可用于敛疮生肌。此外,创伤出血,皮肤皲裂,用以外治亦颇有良效。唯邪热炽盛时,亦未宜乱投也。据报导,本品治疗肺结核病,与异烟??同用,有协同作用;对空洞性肺结核久不愈合,也可应用。
【性味与归经】辛,平。
【功效】止血,止泻,清热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尿血、便血、崩漏、痔疮出血等症。
本品有止血的功效,对于上列出血病症,可配合仙鹤草、侧柏叶、铁苋菜、槐花等同用。
2.用于痢疾、腹泻等症。
本品又有止泻的作用,临床上用治痢疾、腹泻,常配合马齿苋、车前草、辣蓼等药同用。
3.用于蛇咬伤,皮肤疮毒等症。
本品又能清热解毒,对于蛇咬伤,皮肤疮毒等症,既可煎汤内服,又可用鲜草捣烂外敷患处。
此外,本品有可用于乳水不足,可用全草一两至二两,同鲫鱼煮汤服。
【处方用名】地锦草(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大剂量可用二两,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地锦草一药,止血功效较好,故在有些地区称为“血见愁”;但上海地区中药店则称铁苋菜为“血见愁”。各地以“血见愁”为名的中草药还有很多种植物(如茜草等),因此,在应用时须注意区别。
【方剂举例】(《上海中成药》)地锦草、辣蓼、车前草。治菌痢、肠炎。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艾(栽培品)的叶。(少数带茎)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咯血、衄血、便血、月经过多、妊娠漏红等病症。
艾叶温经止血,主要用于虚寒性的出血病症,对妇女崩漏尤为临床常用,可配、阿胶等药应用。对于血热妄行的的咯血、衄血,也可用鲜艾叶配合凉血止血的鲜生地、侧柏叶、鲜荷叶等药同用。(即)
2.用于经行腹痛等症。
艾叶辛温散寒,对虚寒性的月经不调、腹痛等症,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可配合吴茱萸、当归、香附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陈艾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以止血)、生艾叶、蕲艾(生用,用以散寒止痛)、艾绒(捣制成绒,用以烧灸)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艾叶性温而辛香,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金匮要略》的用以治崩漏下血,《本草纲目》认为是治经带的药品。因此,本品在妇科方面应用较多。
2.总的来说,艾叶所治的病症,以下焦虚寒为主,如寒冷腹痛,经寒不调,都是取它散寒的功效。在止血方面,在临床上也是用于虚寒性的出血病症为主,所以,从温经止血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有点类似炮姜的功效。
3.艾叶捣制成绒,为针灸常用的料品。用以烧针,则热气内注,具有温熙气血的作用。
【药用】本品为烧杂草与木材的土灶内的焦黄土。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脾、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温中止呕。
【临床应用】1.适用于各种出血症。
灶心土性温而止血,故对出血症属于虚寒症为宜。临床多用于呕血、便血等病症,常配合地黄、阿胶、等药同用。
灶心土降逆止呕作用较佳,药性微温有温中功能,所以用于脾胃虚寒的呕吐为多;对妊娠呕吐也有很好的疗效。脾胃虚寒的呕吐常与半夏、干姜等药配伍应用;对妊娠呕吐可配合藿香、竹茹、生姜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灶心土、伏龙肝(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布袋包,先煎。或用二两至四两,煎汤代水。
【方剂举例】(《金匮要略》)灶心土、干地黄、白?X、阿胶、黄芩、熟附子、甘草。治大便下血等症,属于脾阳不足,统摄无权者。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的全草。
【性味与归经】甘,凉。入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
【临床应用】用于咯血、衄血、崩漏、尿血等症
本品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对咯血、衄血、崩中下血、尿血等症,常与小蓟、生地、蒲黄、藕节等药配伍应用。此外,大蓟鲜草,又可用于疮痈肿毒,无论内服、外敷,都有散瘀消肿的功效。
【处方用名】大蓟草、大蓟(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鲜草可用一两至二两,煎服。外用适量。
【附药】小蓟: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儿菜或刻叶刺儿菜的全草。性味甘凉。入肝经。功能凉血止血。效用与大蓟相似,但治疗痈疮肿毒的作用较大蓟稍弱。现临床上本品除用于各种出血症外,又用于高血压、肝炎、肾炎等病症。处方用名为小蓟或小蓟草,炒炭用称小蓟炭。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大既量可用一两,煎服。
【药用】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枝叶。
【性味与归经】苦、涩,微寒。入肺、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
【临床应用】用于各种出血病症。
侧柏叶生敛止血,且有凉血作用,故主要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病症,如咯血、呕血、鼻衄、尿血、便血及崩漏等,多与仙鹤草、蒲黄、藕节、生地等同用。
【处方用名】侧柏炭(炒至外呈黑色为度)、生侧柏叶(洗净,晒干,切断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侧柏叶止血效用较好,为治疗各种出血病症的要药。性属寒凉,所以主要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症;若虚寒性出血,本品又可配合干姜、艾叶等同用。研末,还可用于外伤出血。
2.近年来本品在临床上应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发现它又有止咳祛痰的功效。
【药用】本品为蓼科植物羊蹄的根。
【性味与归经】苦、微涩,寒。
【功效】凉血止血,杀虫治癣。
【临床应用】1.用于鼻衄、咯血、便血、子宫出血等症
本品功能凉血止血,用治各种出血病症,可单用或配合其它止血药同用。
2.用于疥疮、顽癣、头风白屑等症
本品有杀虫止痒的功效。治疥疮,可用鲜根加醋,磨汁或捣汁,再加猪油调匀,敷患处;治顽癣,可用鲜根洗净,加醋磨汁涂患处;治头风白屑(头部脂溢性皮肤炎),用鲜根适量,加食盐少许捣烂外敷。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近年来再临床上发现本品可使血小板增加,能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每天用本品五钱,加红枣一两,煎服。
2.此外,本品尚有缓泻通便作用,可用于大便秘结。
【药用】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酸,微寒。入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泻火敛疮。
【临床应用】1.用于便血、血痢、痔疮出血、尿血、崩漏等症。
地榆凉血止血,善于治下部出血的病症,尤其对痔血、便血等症为常用之品,往往与槐花等药配合应用。
2.用于烫伤、皮肤溃烂、流脂水、疼痛等症。
地榆泻火毒并有收敛作用,烫伤后,取生地榆研极细末,麻油调敷,可使脂水减少,疼痛减轻,愈合加速,为治烫伤要药。
【处方用名】地榆炭(炒至外黑内呈老黄色为度。用以止血)、生地榆(研末,外用可治烫伤)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1.地榆性寒而降,功能凉血止血,泻火解毒。前人说:「古者断下多用之」。用治一切血症,而以下焦血热如肠风下血、血痢、崩漏等症为主;其它如吐血、咯血、衄血,亦可应用。
2.过去一般用治便血,多用地榆炒炭。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体会到用生地榆治便血,也有一定效果。在必要时剂量可用五钱至一两,煎服。
【药用】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及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寒。入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行血祛瘀。
【临床应用】1.用于各种出血症。
茜草凉血而止血,主要用于血热妄行的各种出血病症,多配合山栀、生地、地榆等药应用。
2.用于妇女经闭,月经不调,产后恶露不下及跌扑损伤,关节疼痛,痈疽初起等症。
茜草生用能行血祛瘀,凡瘀血阻滞之症,都可应用。故应用较为广泛,往往与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皮等药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茜草炭(炒至外黑内微焦为度,用以止血)、生茜草、茜草根(生用,有行血作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茜草藤:又名过山龙,即茜草的茎藤。有活血消肿的功效。能治跌扑损伤、疮痈肿毒。既可内服,也可取鲜草捣烂外敷。一般用量为三钱至五钱,煎服。外用适量。
【按语】临床应用本品时,一般认为生用则行血,炒炭则止血。但现在有人认为生用也有止血功效。
【药用】本品为相蒲科植物水烛的花粉。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肝、心包经。
【功效】收敛止血,活血祛瘀。
【临床应用】1.用于呕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创伤出血等症。
蒲黄药性涩,收敛止血作用较佳,各种出血都可以应用,临床上可以单用,也可配合仙鹤草、旱莲草、茜草炭、棕榈炭、侧柏叶等同用。
2.用于心腹疼痛,产后淤痛,痛经等症。
蒲黄生用又能活血祛瘀,故可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心腹疼痛等症,常配合五灵脂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晒干用,主要用于活血祛瘀)、蒲黄炭、炒蒲黄(用文火炒至黑色,用以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包煎。
【按语】1.蒲黄一药,在《本经》上说它“利小便,止血,消瘀血”。这说明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蒲黄既有止血的作用,又有活血祛瘀的功效。但是没有明确指出他生用行血、炒用止血。至宋代《大明本草》上始有“破血消肿者,生用之;补血止血者,需炒用”的记载。明代《本草纲目》也有同样叙述,因此,流传下来。一般认为蒲黄生用性滑,行血消肿;炒黑性涩,功专止血。但跟据临床实践体会与近人报导,生蒲黄也具有一定止血作用,不论入汤剂煎服或用粉剂吞服,都可用以止血。至于炒炭之后,它的止血作用是否增强或降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2.生蒲黄有收缩子宫的作用,故孕妇忌服;临床上用于产后子宫收缩不良、出血不止的病症。
【方剂举例】(《和局方剂》)蒲黄、五灵脂。治瘀结腹痛,一切气痛瘀痛。
【药用】本品为睡莲科植物莲的根茎之间的节。
【性味与归经】涩,平。入肝、肺、胃经。
【功效】收涩止血
【临床应用】用于各种出血症
藕节既能收涩,又能化瘀,故能止血而不留瘀,可用治各种出血的症候,对呕血、咯血等症,尤为适宜,常配合白芨、茜草炭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藕节(止血而兼有化瘀作用)、藕节炭(炒焦黑存性,用以止血)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药用】本品属五加科植物的根。
【性味与归经】甘、微苦,温。入肝、胃经。
【功效】祛瘀止血,活血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吐血、衄血、便血等症
三七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并有活血行瘀的功效,对人体各种出血均可应用,如兼有瘀滞现象者,尤为适合。可单独应用,也可配合花蕊石、血余炭研粉吞服。
2.用于各种瘀滞疼痛与跌打伤痛等症
本品能活血行瘀,尤长于止痛,用治瘀滞疼痛及伤痛,常单独应用,或配合活血、理气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三七、参三七、田七(洗净,晒干,切片用)、三七粉(晒干研末)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如研粉吞服,每次三分至五分,每天二次至三次.本品价格昂贵,故临床应用,多数是研粉吞服。
【按语】本品古称“山漆”,主要是说它产于山间,功能止血,如漆黏物;现在多种于田间,故又称“田七”。它的功用,主要为止血、化瘀、止痛三种,不论内服或外用,都有良好的疗效。跟据临床实践体会,本品止血的功效颇为显着,且有“止血不留瘀”的特点,故在大量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时候,可以应用。至于它的化瘀止痛作用也很明显,适用于气滞血阻诸痛,如跌扑损伤、痈疮肿痛及创伤作痛等症,为伤外科常用药物,著名成药“云南”中即含有本品。
【方剂举例】(《衷中参西录》)三七、花蕊石、血余。治吐血、衄血、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