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病诸候(凡十一论)
寒疝者,阴气积于内,则卫气不行,卫气不行,则寒气盛也。故令恶寒不欲食,手足厥冷,绕脐痛,白汗出,遇寒即发,故云寒疝也。其脉弦紧者是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蹲踞,以两手举足,蹲极横。治气冲肿痛,寒疝入上下。
致肾气法∶蹲踞,以两手捉趾令离地,低跟极横挽,自然一通,愈荣冲中痛。
夫寒疝心痛,阴气积结所生也。阴气不散,则寒气盛;寒气盛,则痛上下无常,言冷气上冲于心,故令心痛也。
此由阴气积于内,寒气结搏而不散,腑脏虚弱,故风邪冷气与正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腹痛也。
此由腑脏虚弱,风邪客于其间,与真气相击,故痛。其痛随气上下,或上冲于心,或在于腹,皆由寒气所作,所以谓之寒疝心腹痛也。
七疝者,厥疝、症疝、寒疝、气疝、盘疝、 疝、野狼疝,此名七疝也。
厥逆心痛,食即胁下腹中尽痛,名曰寒疝也。腹中乍满乍减而痛,名曰气疝也。腹中痛在脐旁,名曰盘疝也。腹中脐下有积聚,名曰 疝也。小腹与阴相引而痛,大行难,名曰野狼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气虚弱,饮食寒温不调之所生。
一曰石疝,二曰血疝,三曰阴疝,四曰妒疝,五曰气疝,是为五疝也。而范汪所录华佗太一决疑双丸,方云治八痞、五疝、积聚、伏热、留饮、往来寒热,而不的显五疝之状。寻此皆由腑脏虚弱,饮食不节,血气不和,寒温不调之所生也。
疝者,痛也。由阴气积于内,寒气不散,上冲于心,故使心痛,谓之心疝也。其痛也,或如锥刀所刺,或阴阴而疼,或四肢逆冷,或唇口变青,皆其候也。
阴气在内,寒气客于足阳明、手少阴之络,令食竟必饥,心为之痛,故谓之饥疝。
疝者,痛也;瘕者,假也。其病虽有结瘕,而虚假可推移,故谓之疝瘕也。由寒邪与脏腑相搏所成。其病,腹内急痛,腰背相引痛,亦引。
脉沉细而滑者,曰疝瘕;紧急而滑者,曰疝瘕。方云∶干脯曝之不燥者,食之成疝瘕。
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挽两足指,五息止,引腹中气。去疝瘕,利孔窍。
又云∶坐,舒两脚,以两手捉大拇指,使足上头下,极挽,五息止,引腹中气遍行身体。去疝瘕病,利诸孔窍,往来易行。久行精爽,聪明修长。
《诸病源候论》相关章节:
- ……
- 九虫病诸候(凡五论)
- 卷之十九
- 积聚病诸候(凡六论)
- 瘕病诸候(凡十八论)
- 卷之二十
- 疝病诸候(凡十一论)(当前内容)
- 痰饮病诸候(凡十六论)
- 癖病诸候(凡十一论)
- 痞噎病诸候(凡八论)
- 卷之二十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