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医药科研领域大事回顾(一)
■艾滋病可看作慢性病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1月21日发表今年度艾滋病报告。报告称从全球范围看,艾滋病的扩大势头正在减缓。不过全球感染人数在去年一年中还是增加了约430万人,达到约3950万人。而我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人数在今年飙升了近30%,增至183733人,其中40667人已发病。
患上艾滋病就意味着死亡几乎是现在人们关于艾滋病的一种常识。然而,今年的艾滋病防治和研究的结果,可能会转变人们的观点,即艾滋病将不是绝症,可以把它看作是与心脑血管病相似的另一种慢性病。
美国的布鲁斯·沙克曼(BruceSchackman)等人进行了一项大型研究。他们对美国18个医疗单位所提供的7000名HIV感染者进行了调查。研究证实,确诊HIV感染后,感染者的预期寿命可以达到24年,而且这不是单个人的最高预期年限,而是HIV感染者的平均存活年限。这也意味着,艾滋病只是一种慢性病,而非迅速死亡的绝症。对它的这种新的评估至少可以让人们减少对艾滋病的恐惧和不安,其存活平均年限甚至比癌症这样的绝症还要长。
但是,用以支撑HIV感染者高存活年限的基础却是昂贵的费用,要使HIV感染平均生存24年,平均每人的医疗花费是60万美元。原因在于,要维者持较长的存活年限,就需要使用较为有效和昂贵的治疗药物。在美国,现在对HIV感染者的维持治疗费是每年约25200美元,这个费用比上世纪90年代末期增加了近40%。但是,与此相对应的是,过去由于没有有效而昂贵的药物,HIV感染者确诊后的预期寿命只有近10年。
现在,在临床上,医生认为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可以达到20年或更高,而沙克曼等人进行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推论。有意义的是,HIV感染者的终生治疗费用与心脏病和其他女性慢性病患者的治疗费用大致相等。由医疗费用得出的结论同样是,艾滋病已经成为慢性病之一。
■干细胞研究在逆境中前行
由于伦理的制约、宗教界的干预以及一些国家政府对干细胞研究的禁令,胚胎干细胞的研究一直处于进退维谷的地步。
例如,美国总统布什于7月19日首次否决了支持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法案(编号为H.R.810)。他认为,为了科研目的,给予生命,又让它死去,这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德国总理默克尔12月在接受德新社采访时表示,对于德国科学界不久前关于允许自由对来自国外的人体胚胎干细胞进行试验的要求,她是坚决反对的。德国法律也规定,不允许德国科学家“杀害”人体胚胎以获取干细胞。而对于从国外进口的人体胚胎干细胞,也必须要证明在2002年1月1日前获取的才能进行试验。正是因为如此,今年,许多国家的干细胞研究陷入低谷。
但即使这样,也阻止不了科研人员对干细胞研究的步伐,不过现在做这类研究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有效避开伦理问题,也就是不伤害干细胞。可见,即使研究人员做出种种努力,也似乎是在戴着伦理的“脚镣”前进。
不过,干细胞研究的新机遇在年末有所显现。12月,澳大利亚众议院通过新法案,取消了对克隆人类胚胎用于干细胞研究的禁令,这意味着澳大利亚科学家将可以合法地开展治疗性克隆研究。
■我国乙肝防治指标更具体化
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为2000万人。为了全面控制乙肝,我国卫生部于今年制定了2006年~2010年的防治乙肝规划。其具体任务是,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至2010年,使我国人群乙肝发病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显著下降,并减少由乙肝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的死亡。
具体目标要达到:1.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低于7%的省,在原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的基础上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新生儿全程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90%以上;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县为单位,东部省区、中部省区、西部省区分别达到90%、80%、75%;2002年后出生的未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95%以上得到补种;人群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建立健全对从事乙肝防治工作的医疗机构和人员的资质认证和考核制度,并对从事乙肝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建立完善的乙肝药理学事业的发展和创新药物的研发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