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干预冠脉介入术后再狭窄大有作为

  以冠脉内支架置入术为基础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PCI)目前已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治疗的重要手段。据统计,2001年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各种PCI治疗约260万例。我国2000年完成1.2万例,2001年完成1.6万例,每年都在以30%~40%的速度增长。尽管数量与国外相差甚远,但发展十分迅速。但是,术后再狭窄(RS)问题一直困扰着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对此,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在日前召开的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介绍说,PCI术侧重于冠脉局部病变的干预,术后可诱发斑块不稳定和血小板、凝血系统激活,而中医药长于对患者整体调节,二者互相补充、有机结合,可为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那么,中医药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可发挥哪些积极作用,在此领域取得了哪些关键进展呢?日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张敏州教授。

  问:自1977年9月Gruentzig开展了世界上第一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以来,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迅速推广,但术后再狭窄一直是临床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医药干预对防治再狭窄能起到哪些积极的作用?

  答:近年来,冠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拓宽、复杂病变介入治疗成功率不断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得到广泛应用。无论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器械还是介入治疗的手段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介入治疗方面的经验日益丰富。但是,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介入治疗并不是万能的,PCI术只能处理局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的多个靶点,其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是多靶点的整体调节。相关课题《冠心病介入患者证候规律及辨证治疗的研究》已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问:目前,临床在急性心梗的急诊抢救中尚存在一些问题,请您谈谈医院开道”的必要性与实施中医药综合干预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

  答:“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尽早、充分、持久地开通梗死靶血管是急性心梗抢救治疗的关键。再灌注治疗能够挽救濒死心肌,减少梗死范围,降低死亡率。其理想目标是患者就诊后30分钟内开始溶栓治疗,90分钟内行直接PCI治疗。然而,目前的医疗体制与管理模式,使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理想时间难以实现。主要的问题:一是急诊接诊医生是各科轮转医生,不是心血管专科医生,可能延迟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二是急诊科与心内科之间的协调不力可能导致丢失“战机”;三是“先收费,后治疗”的“规矩”为及早救治带来了阻碍;四是心内科与导管室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与急诊科、介入科等相关科室合作开通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从而实现了心内科医生24小时“全天候”应诊;各项检查立即进行;先开通血管,补办其它手续;急诊科、心内科、放射科协同作战。AMI患者就诊到球囊扩张时间(DTB),反映了手术组全体成员的集体反应速度和“绿色通道”的作用,自开通急性心梗“绿色通道”以来,由于各科室急救意识不断加强,并保证了每日有手术组成员值班,使得DTB时间由开通“绿色通道”前的平均(104.85±12.09)分钟缩短至(75.49±14.05)分钟,取得了显著成效。

  急性心梗再灌注治疗后,再灌注损伤可引起心肌顿抑和微循环障碍,心功能低下,甚至心源性休克,中医辨证多属于阳虚痰瘀阻络,通过益气温阳、化痰活血中药的运用,能够防治再灌注治疗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心肌微循环障碍,改善心肌顿抑,促进心功能的恢复,从而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通过实施“绿色通道”和中医药综合干预,可使行急诊PCI术的急性心梗住院时间由11.8天降至7.40天(P<0.05),住院费用较前也降低15%(P<0.05)。国外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患者的住院时间为8.9天,国内文献报道平均时间为11.60天,广东省中医院行PCI术的急性心梗患者住院时间低于这些文献报道,这与术后中医药的辨证运用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