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过敏反应不可小视
与西药相比,中药药性温和,毒副反应较少,但作为药物它同样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反应,其中过敏是最为常见的。有人对文献报道的中药的不良反应从1980~1999年发生的例数进行统计,不良反应报道共计2732例,其中过敏反应1577例,占第一位。
研究表明,中药引起的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反应(如过敏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药物热等类型,其中以皮肤反应最为常见。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热的兴起和中药的不断开发应用,中药所致过敏反应的报道亦逐渐增多。但是相对西药来说,中药的过敏反应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多原因导致中药过敏
药物的种类、剂型和患者的体质等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过敏。
剂型中药剂型包括注射剂、口服液、胶囊、丸剂、外用的贴膏、药膏等,其中注射剂引起过敏是最常见的。有资料显示药物不良反应中中药占14%,中药注射剂又占14%中的75%。产生的原因与产品质量(比如提纯度差)、病人的过敏体质、不合理用药(比如:不合理的药物配伍、与其他注射液的混用——可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40%、药物浓度过高、滴注速度过快等)等有关系。
注射剂引起的过敏常为全身性的,症状严重,需要高度重视。可引起过敏反应的中成药注射液(或粉针剂)有:双黄莲、穿琥宁、清开灵、鱼腥草、脉络宁、刺五加、茵栀黄、川芎嗪、肝炎灵、灯盏花、(复方)丹参、(复方)菊花等药物;异种蛋白过敏者,慎用虫类药;外用药一旦发生接触性皮炎则立即停用,给予抗过敏治疗。
用药期间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尤其是过敏体质或体质虚弱者更须谨慎用药,一旦有过敏症状立即停药,症状轻者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异丙嗪(非那根),或维生素C、钙制剂等治疗,症状重者如过敏性休克患者应立即送医院给予肾上腺素、地塞米松、呼吸兴奋剂、升压、吸氧等综合救治。
正确认识中药的过敏反应并注意防治结合,就一定能避免很多意外的发生,并且让中药在临床上发挥很多西药所没有的优势作用。
- 大暑到来的饮食注意事项
- 养生要注意:不可小视的老年斑
- 服用中成药如何提高药物疗效
- 双示踪剂PET/CT可评价肝细胞癌转移灶
- 暑期少男少女忙治“痘”
- 几例鳖常见皮肤病并发症
- 糖尿病、痛风,中老年两大“流行病”
- 调脂治疗应重视提高HDL-C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