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补“肾”
又到了秋冬,到了我们传统的进补季节。说起进补,很多人都会想到“补肾”。然而,不少人对补肾存在一些误解。比如,有人认为补肾就是补性功能,因此一说起补肾就会脸红,服六味动脉粥样硬化症在缓解期中都有腰酸肢软、耳鸣、畏寒浮肿、动则气喘等肾虚症状。
再如支气管哮喘,是一个缠绵难愈的疾病。中医认为,虽然哮喘发作时表现在肺,但“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哮喘病人不少自幼发病,至发育期半数以上病人自愈;不少慢性咳嗽患者于老年时也易发展成哮喘。这就是由于有些儿童患者肾气不足,故自幼发病,到发育期肾气旺盛而自愈,到老年肾气虚衰,则又易于发病。
陈明说,治疗这些疾病时,除对症治疗外,适当加些补肾药,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走出补肾误区
陈明担心地告诉记者,现在市场上补肾类药品和保健品被炒作,使得老百姓对肾虚及补肾产生了一些偏见。
偏见之一,五六十岁才会肾虚,肾虚就意味着衰老。其实,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肾虚越来越年轻化。
偏见之二,补肾就是壮阳。一些人认为“肾虚”就是“性虚”,补肾就是补性。然而,简单地把壮阳等同于补肾,若是阳性体质,再用辛温燥烈的壮阳药,实为火上浇油。
偏见之三,肾虚与女人无关。无论男女,肾脏作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都与生命息息相关。而女性受生理、病理因素影响,更容易发生肾虚,特别是中年妇女。
陈明呼吁,媒体应该科学、全面地宣传补肾的问题。没有肾虚的人,没必要为壮阳而经常食用动物鞭、腰子或某些所谓的壮阳食(药)品,有时食用不当反而会出现一些问题;而确实肾虚的人,应该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