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也能打品牌
广告界有一句尽人皆知的名言:我知道花在广告上的钱有一半被浪费掉了,但我永远无法知道是哪一半。如果将这句话套用到中药营销上,就变成了:我知道我的广告被别人利用了,我甚至明确地知道是被谁利用了,只是不知道他们利用我的广告获得了多少利益。
根据有关规定,中药不能注册商品名。这样一来,很多中药生产企业就处在这样一种尴尬境地:不打广告吧,产品如何宣传,品牌如何建设?可打广告吧,又会让别人坐收“渔利”。例如厂家做广告宣传自己生产的“某某板蓝根冲剂”,宣传了半天,广告受众却有可能只记住了“板蓝根冲剂”,而根本没有记住“某某”厂家的名称。于是,所有生产“板蓝根冲剂”的企业都可能从中受益。而出钱做广告的企业却成了“冤大头”,为他人做了嫁衣,即自己的品牌还没打响,别人的产品销量却大幅上扬。近日,北京群英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邀请本报参与,专门就此问题组织了一次论坛。
为他人做嫁衣裳
广西灵峰药业的副总经理胡友告诉记者,在目前中国的中药市场营销中,想不为他人做嫁衣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当然,既然有白白为他人做嫁衣的,就有“坐享其成”免费穿嫁衣的。按照具体的情况,这些企业大致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企业,可以称之为“嫁衣设计者”。这类企业的特点是“心里有底,手里没钱”。他们经过周密的市场调查,发现在某一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市场空间,投入广告有可能得到较大的回报。于是,他们就“义无返顾”地将手里所有的钱都拿出来打广告、树品牌。但是,培育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由于他们资金不足,当市场终于出现的时候,他们却大多已经“陨落”。不过,他们的努力为跟进者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例如有一些补肾产品,发现了补肾的市场空白,于是便全力打造“全民补肾”概念,可是经过辛苦努力,当“全民补肾”的局面终于出现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牺牲”了,最终的受益者却是一个老产品----六味牛黄丸与同仁堂就变得密不可分了。
第六招,原料控制。中药的原料质量对于药品的品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能够成功地控制上游的原料产地,将自己的原料打造成同类产品原料的“范本”,将自己的原料种植基地建设成国家示范GAP基地,其产品自然也就很容易脱颖而出。
第七招,产地优势。许多中药品种与产地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福建漳州片仔癀、云南白药等等。企业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产地优势,也可以在同类产品中形成独特的差异化优势。